麥客跨區忙收割 拍片分享粒粒苦 農機雖已代鐮刀 日工時仍達15句鐘




小麥大規模機收進入尾聲,「麥客」徐東財今年夏季的作業也漸入尾聲。從湖北、河南,再轉戰山東、河北,來自河北廊坊的徐東財率十餘人與6台收割機組成小團隊跨區收割小麥,自南向北逐麥而行,一個多月行程3,000多公里,每台車平均收割小麥4,000多畝。
所謂「麥客」,舊時是指為地主收麥子到處打短工的勞動力。而隨着生產工具的更新迭代,傳統以鐮刀為勞動工具的麥客群體已經「進化」成為開着收割機的2.0版。雖然工具進化了,這份工作依然是一份辛苦工。這一路,這個麥客小團隊拍視頻、開直播,與大家分享麥客的酸甜苦辣。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春麗、胡臥龍 山東報道
T恤、短褲、拖鞋,徐東財就這樣站在山東濟南市商河縣沙河鎮東前邸村的麥田裏,他拿着對講機指揮着3台收割機作業。
39℃高溫曬爆皮
當日當地已發布高溫紅色預警,最高39℃。徐東財說,他已經適應了這火辣辣的大太陽,裸露的皮膚也都早已曬爆了皮。為了讓農戶顆粒歸倉,他們連日來都是冒着這樣的高溫搶收麥子。
風吹金色麥浪,紅色收割機穿梭其間。隨着機器轟鳴,飽滿的麥穗順着傳送帶進入收割機,脫粒、粉碎、入倉一氣呵成,收糧的運輸車已等候在地頭。「我們坐在收割機上就能感受到今年小麥產量特別好,小麥籽粒飽滿、秸稈濃密,收割機作業速度明顯提不起來。」徐東財說,這一路下來,收割機自動測算的小麥畝產基本都在1,200斤左右。
「收糧車開到了地頭上,每斤1.54元,難得的好年景!」山東市濟南市商河縣平榮家庭農場負責人馬珍德今年種了500畝小麥,他請徐東財的車隊為其搶收麥子。看着顆粒歸倉,一家人喜上眉梢。
麥收季節就是搶收、搶運、搶曬、搶種,北方的麥田裏一片繁忙景象,大家都在搶時間爭速度。徐東財說,為了搶收小麥,他們也是馬不停蹄,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四五個小時。自5月16日離開家鄉,從湖北一路向北,山東已是跨區作業最後一站,整個麥收接近尾聲。
半夜收工麥田裏睡
「一個麥收季一輛車最少淨賺10萬元。」徐東財給香港文匯報記者算了一筆賬,平均一台車一天能割300畝,一畝地收40元,一天一台車就能得一捆(1萬元)。麥收季每台車收割小麥4,000多畝,淨賺最少也能達到10萬元。
但徐東財也直言,這是一份辛苦的工作,賺的也是辛苦錢。他們每天晚上10點收工都是早的,基本都在12點左右。凌晨1點睡覺,6點早起檢修車輛,7點多再次開工。
秦浩是車隊裏唯一一個「90後」,負責駕駛收割機。一天晚上收工後,徐東財找到秦浩時,他已經躺在小麥地裏睡着了,連帳篷都沒有搭起來。他們隨車都帶着帳篷,找不到賓館就會就地露營,麥田、加油站、服務區,他們都曾夜宿過。
田間日常短片吸粉
「今年的麥收季,我還收穫了6,000多名粉絲。」徐東財還是一個「網紅」麥客,在快手擁有5萬多名粉絲。徐東財表示,每年跨區作業走南闖北,他想用視頻記錄一下其中的酸甜苦辣,也讓大家見識一下現代化的麥收場景。為了提高視頻的可看性,他還購買了無人機航拍。
得益於短視頻平台的傳播,越來越多的跨區機手慕名而來,想跟着徐東財一起幹。「跟着財哥走,吃喝啥都有。」來自天津寶坻的麥客紀海明第一次加入徐東財的「財家軍」,基本不愁沒活兒幹。徐東財說,有時候工作量大,自己車少幹不過來,他就發個視頻,隨時就有跨區作業的農機手「老鐵」們來幫忙。有時候沒工作了,發個視頻,接着就有粉絲幫忙聯繫好業務,這讓徐東財特別感動。
徐東財的快手賬號已經發了900多條視頻,除了日常的田間收割作業,還有深夜的轉場,偶爾還會採訪一下農機手和農戶。犒勞隊友的視頻充滿美食,包括即食麵、火鍋、燒烤,還有湖北的小龍蝦、河南的燴麵、山東的水餃。偶爾,徐東財也會開直播,和粉絲們聊一聊跨區作業路線、市場行情。他還經常分享一些農機常識,如何選擇農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