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25年】由撐港後援團到奏響大灣區交響樂

  楊宇思博士 小提琴家 文善社創會會長

  雖然我並非在香港出生,而是在廣州長大後透過優才計劃來港,但遇到有人問我「家在哪裏?」我會說「我是香港人,香港是我家。」我自小與香港有着深厚的情誼,長大後我毫不猶豫選擇回饋香港。特區走過25年的路,香港正迎來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關鍵時刻,我們嘗試用音樂融入社區、啟迪愛心,為東方之珠奏響新的樂章。

  小時候我和媽媽住在廣州,因為爸爸在香港工作的原因,與我們經常來往的家庭也有着類似的背景,組織起支持建設香港的留守家庭後援團。等到爸爸們回來的時候,我們幾個家庭一起聚會,爸爸們討論香港的事,媽媽們討論在廣州的生活。從小的經歷,讓我一直相信,總有一天我也會去香港發展的。

  經歷動盪更要看到希望

  我三歲就與小提琴結下不解之緣,後來一直在音樂的道路上深造,在奧地利莫扎特音樂大學完成博士學位課程,巡迴世界各地和各個樂團合作,成為職業的音樂家。但當我選擇我的落腳地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香港。

  來港第二年,我就順利考進了專業樂團,創立了「莫扎特音樂學院」,既參與演出,也教授學生。但我認為,音樂不應該只是上層人士的玩意,而應該發揮更大的社會作用。我有幸在香港找到一群志同道合之士,2016年創立香港首個藝術義工團體「香港文善社有限公司」,走上了普及社區慈善音樂活動的路。一年下來我們搞了50多場活動,派出免費門票給熱愛音樂的市民。由球場、社區會堂到安老院、醫院病房,我們在港九新界迴蕩着悠揚的旋律。

  過去幾年,香港的道路並不平順,有修例風波的動盪,又有疫情的肆虐,但只要我們努力,這些都阻擋不了我們以音樂推進灣區融合、建設香港的希望。還記得2019年7月,香港的安定被少數人破壞,但我們就在那時候推動大灣區11個城市籌建社區志願者樂團,首演了洪為民教授和作曲家沈耀忠創作的交響樂合唱作品《圓夢大灣》,開始奏響大灣區的樂章。

  以音樂為特區慶生

  前年12月,我北上廣州組建社區志願者樂團,在深圳酒店隔離的14天裏,遙距組建了管弦樂團、室樂團、電鋼琴隊和合唱團,當我完成隔離在廣州綵排現場和幾百人的演出陣容見面時,猶如一場大型網友見面會。

  藝術的本質是啟迪人們的良知和愛心,傳遞關愛。疫情之下,我們組織了多場「門診音樂廳」,來到廣州、清遠的醫院門診大堂作義務演奏,希望用音樂驅散愁容,喚起人們對生命的熱愛。今年,我們一班熱心的樂師又舉辦「風中火炬」音樂抗疫行動,鼓勵大家保持樂觀,堅定信心,同心抗疫。

  在我眼裏,香港的一切都那麼迷人:沉澱歷史厚重感的海港、充滿人情味的街市、一絲不苟的職場、生熟恰到好處的白切雞。生活在這裏我感到充實,也踏實。香港是一首悠長的交響樂,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回望、珍惜。6月18日,我們一群熱愛音樂的青年在西九高鐵站上蓋以音樂快閃的方式,為特區慶生。在這裏,我們並不是唯一的故事,而是有了一代代、一輩輩香港人的耕耘,才有了今天美麗的香港。作為一個「新香港人」,我很高興看到小時候生活的廣州和現在成就我事業的香港,都成為大灣區這首新交響樂的樂章。8,600萬大灣區人口都是這交響樂的音符,只有我們凝聚力量、團結一致,才能不負人生、成就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