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25年】齊心參與 厚植香港科技創新土壤
譚偉豪博士 香港英諾天使基金創始合夥人
1997年香港工業獎頒獎典禮上,我代表公司從董建華先生手上接過第一屆科技成就大獎。那些年乘着內地改革開放浪潮,身邊很多朋友都在內地開設工廠,而我卻專注產品開發。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電子系的我,掌握軟件及硬件技術,在科技知識作為強力後盾之下,充滿信心地引入當時尖端的人工智能語音及句子翻譯技術,成功創立「快譯通」電子辭典品牌,開拓出全球電子辭典這一個新興市場,並於公司開業五年後在香港主板上市。這個親身經歷,證明當時像我這一類的中小企創業者,藉着開拓科技創新之途,亦能走上上市之路。
回想1997年的時候,香港科技產業的主要競爭對手,不是內地,而是當時的「亞洲四小龍」地區。這些競爭對手都大力發展科技增強競爭力,例如韓國大力推動通訊產業;台灣則傾力發展半導體創建出世界芯片代工基地;新加坡致力吸引外資建設亞太區的科研中心,專門研究生物工程等等。當時的香港偏重金融及服務業,忽視實體經濟的發展。可幸的是,1997年,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着手規劃發展創新科技、實現香港經濟轉型的大計。1998年3月,他宣布成立行政長官特設創新科技委員會,委員會建議成立一項50億元的創新及科技基金,以及設立應用科技研究院,此外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更承諾興建科學園。這一切都確立了香港科創布局的雛形。
把握良機才能成贏家
還記得在2000年科網年代,無論大小公司都爭相變身科網股,其中還包括不少的上市公司,即使本身從事地產金融的公司,都晉身科網股的行列,身價飆升,成為城中熱話。但科網股泡沫爆破,香港的科技投入跌到低谷,不少科網股公司倒閉,更令當時打算進入科創行列的年輕人大打退堂鼓,香港科技停滯不前,動搖了香港政府推動科技的決心。但神奇的是,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不單沒有因科網股災而卻步,更積極建立應變配套政策,鼓勵企業堅持持續創新,因而把握到移動互聯網的機遇,造就了如騰訊、華為、大疆等世界一流的科技巨頭。這證明了當危機來臨,退卻的永遠是輸家,能把握良機轉型,才有機會再次成為贏家。
本人在2008年以「成立科技局」為主要政綱參選立法會,並成功代表資訊科技界走入議會。雖然當時政治環境很不容易,但是經過不少努力,在2011年於立法會提出動議,要求政府成立創新科技局,並在議會中成功通過。
特區政府於2015年正式成立創新及科技局,標誌着香港科技發展之里程碑,大大加強了科技發展的力度。單是過去五年,政府投放了超過1,500億元推動科技發展,是對創科研究史無前例的支持。在各方努力下,香港創科生態發展向好,本地初創公司數目5年間大幅增加近七成,至2021年增長至大約4,000間,本地孕育的獨角獸企業更是從無到有,至今共有十多間。
過去10年,我積極參與科創投資,共投了30多個項目,認識了很多天使投資人。其中我非常欣賞的,就是高秉強教授和李澤湘教授。高秉強教授是我認識多年的好友,是香港科大工程學院創院院長、半導體芯片設計專家。李澤湘教授創立了科大數控研究實驗室及自動化技術中心,兩位都是香港科大工程學院創院功臣。
為了讓學生對從事的研究項目產生興趣,教授們摸索出一套全新的「新工科」教育模式,不單讓學生學懂知識,更期望培訓出一群有實踐能力的學生。他們還開創了「導師+學生」的天使投資模式,願意投上信心的一票,成為學生所創企業的第一輪投資人,鼓勵學生們學以致用,投身創業。
共建創業生態助力創科發展
為了加快企業產品化的能力,教授們也創辦了不同平台,如固高科技,提供機械控制模組;又在東莞松山湖成立了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專注於機器人及相關行業的創業孵化。近期亦發起創辦深圳科創學院,以完備的產業鏈和成熟的創新創業市場,提供前沿技術支撐。
另外,因為資金對接對科創企業高速成長甚為重要,教授們還成立了好些基金,幫助企業對接資金和人才,如清水灣創投及紅杉資本合夥人沈南鵬、港大陳冠華教授等共同創辦的HONGKONG X 科技創業平台,進行項目投資和團隊孵化。經過多年的努力,整個創業生態現在愈趨成熟,並已成功投資孵化了大疆、雲鯨、海柔創新、李群自動化、希迪智駕、及EcoFlow正浩等一系列高科技企業,成績有目共睹。期望有更多有心人出來共建創業生態,使企業加速成長。
現在香港面對着什麼困境呢?疫症大流行仍未結束,全球經濟萎縮、西方國家對中國科技的圍封、供應鏈短缺問題等等,相信現時國際性的「科技戰」或許會持續一段時間。在惡劣環境之下,誰能倖存?歷史告訴我們,在自然界中能夠繼續生存下來的,不是最強壯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面對變化,能夠作出最快速靈敏反應的生物。常言道,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回歸25年,香港科創一路走來,取得今天的成果並不容易,但將來還是充滿了希望和挑戰的。期望社會各界齊心參與,集眾人力量厚植香港科技創新土壤,讓香港新一代得以更好擁抱創新擁抱科技,打造更遼闊美好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