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25年】出入境與時並進 3億人流頂得順

 ◆左起:陳淑宜、程和木、余倚華。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左起:陳淑宜、程和木、余倚華。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入境處助理處長(簽證及政策)程和木。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入境處助理處長(簽證及政策)程和木。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余倚華(左)、陳淑宜。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余倚華(左)、陳淑宜。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入境處助理處長「四迎」贈後輩 勉多赴內地開眼界

  香港特區今年成立25周年,風華正茂,特區政府各個部門25年來茁壯成長,人才輩出。3名來自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的人員,雖然年紀不同、官階有別,但他們都在香港回歸祖國之際,展開了人生新階段,包括當年加入入境處,現為入境處助理處長(簽證及政策)的程和木,以及兩名在1997年出生、目前分別擔任入境事務主任及入境事務助理員的入境處生力軍。程和木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回歸祖國這25年間,入境處最大轉變是更善用科技,以應付同期上升兩倍的出入境人流量。他又以「四迎」贈予部門後輩,希望他們 「迎」難而上、「迎」合需要、「迎」刃而解,以及「迎」接未來,又寄語他們:「祖國內地這麼大,歡迎大家去看看!」◆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俊威

  程和木於1997年12月加入入境處擔任入境事務主任。這25年間,他先後在機場管制站、調查科、個人證件部、駐武漢經濟貿易辦事處及駐北京辦事處等崗位工作,2020年獲晉升為助理處長至今。

  他憶述,入境處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已暫停聘請入境事務主任多年,直至1997年才重新招聘。由於想服務社會,他一直希望加入政府工作,而入境處是一個執法與服務兼備的部門,剛柔並重,十分符合他的初心,故決定投考。最後,他在逾9,000人中「過五關斬六將」,成為獲聘的50人之一。

  不知不覺投身入境處25年,程和木表示,該處人手編制已由當年入職時的5,000人增至現時的9,000人,上升了一倍,惟工作量升幅遠超一倍,而應對方法就有賴當年長官的高瞻遠矚,就是善用科技。

  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入境處已進行新科技的策略性研究,推出智能身份證、電子護照等,以及e-道自助過關以處理不斷增加的出入境人流量,「1997年全年只有1億(人流量),在疫情前已到3億,上升了兩倍,就算人手可同步增加,也找不到地方興建管制站。」由此可見,入境處一直與時並進,留意科技的發展早着先機,才能應付挑戰。

  「官威」早過時 服務市民為重

  他提到,隨着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轉變,政府人員對市民的態度已有很大轉變,「當年學堂出來時,感到不少人員仍有做官的感覺,覺得自己很威風,但現在大家已不會再用這種態度面對市民,而是以親和的態度,以服務市民為重,這亦反映了現時市民對政府的要求。」

  曾在內地工作多年,程和木表示,入境處與內地有關部門已建立良好合作關係。事實上,內地有關部門也非常重視港人的需求,當有任何求助均會義不容辭,盡一切可行方法提供協助。

  他舉例說,2019年時因有回港航班受機場關閉影響,須轉飛北京再經深圳回港,機上20多名港人未持回鄉卡而出現阻滯。入境處收到求助後,即時聯絡當地邊檢人員,對方在深宵時分不斷作安排和協調,得以讓這批港人順利返港。事件反映兩地人員一向有緊密溝通,內地有關部門又照顧香港居民,才會達至此成果。

  迎難上迎需要 迎挑戰迎未來

  程和木以一個「迎」字,贈予訪問現場兩名於1997年出生的入境處「新血」,除有歡「迎」世界各地旅客訪港之意,「迎」的普通話拼音亦與「贏」字發音相同,期望他們能「迎」難而上,不要逃避困難;「迎」合需要,從用家角度推出可配合市民需要的措施;「迎」刃而解,必須熟能生巧始能解決問題;「迎」接未來,接受未來各方面不同的挑戰。他引用內地一句常用語:「國家這麼大,歡迎大家去看看!」希望新一輩可多訪內地不同地方,擴闊眼界,對工作會有很大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