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空間:「三蘇」與「三洪」

◆ 雁翔
假期踏青,慎終追遠。河南郟縣茨芭鎮的「三蘇墳」、「三蘇祠」訪客不少。雖然筆者是第五次來此,仍被其山明水秀的風情和豐厚文化內涵緊緊吸引。眾所周知,「三蘇」是四川眉山人,緣何「三蘇墳」卻在河南郟縣?原來,蘇家父子與河南交集深厚,東坡更是一生遊歷山水官場沉浮,五次到過河南汝州(當時郟縣屬汝州),他見此地山川秀美、環境清幽,酷似老家眉山,遂與胞弟商定致仕後歸宿於此。過世後其子蘇過遵囑將其靈柩千里迢迢運此安葬。蘇轍卒後也葬於此地,故有「二蘇墳」。其父蘇洵本葬於眉州故里,元代郟縣縣尹楊允來此拜謁,認為二蘇文學成就蓋出於乃父教誨,三人豈可分割,遂將蘇洵衣冠塚立於二子墳之間,故有了「三蘇墳」。
習習春風中,我等重訪三蘇祠。穿行於蒼松古柏和石馬、石羊、石虎、石人間,瞻仰三蘇塑像、凝視眾多祭文和詩詞碑林,我深為三蘇的文化建樹高山仰止,更為其人格魅力讚嘆不已!我想:在背靠嵩山、面對汝河的風水寶地建起三蘇墳和三蘇祠,堪稱一個明智選擇,誠如東坡詩所言「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我坐在三蘇祠古柏下追憶歷史。想當年,滿腹經綸的散文大家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從老家四川眉州(今眉山)帶兒子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和蘇轍(1039年-1112年, 字子由,號潁濱遺老)不遠千里北上汴京(開封),拜見翰林學士歐陽修(1007年-1072年),三蘇的學識文采大得歐陽修賞識舉薦,翌年蘇軾、蘇轍又同榜應試及第,一舉贏得大名、轟動京師。正如史料筆記《澠水燕談錄》所云「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父子仨隨後齊登「唐宋八大家」之列(餘五位為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難怪郟縣三蘇祠為首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終年訪客不斷。
蘇洵不啻教子有方,養育兩位人傑,他自己也說古論今建樹不凡,代表作《六國論》大獲好評。歐陽修讚其《權書》、《衡論》、《幾策》可與賈誼、劉向媲美。且不說長子蘇軾,幼子蘇轍也是一位大手筆,文采「汪洋澹泊,深醇溫粹,似其為人」,現存詩1,189首,風格俊美,獲譽「天才身邊的天才」。與兄長蘇軾的豪放不羈、鋒芒畢露不同,蘇轍顯得沖和淡泊、老成持重,其政治主張其實比蘇軾還要尖銳,但遭受政敵迫害卻遠輕於兄長。那年蘇軾遭新舊兩黨夾擊,頻頻落難;蘇轍卻由區區縣令躍為當朝副相。徽宗時元祐黨人多被外徙,蘇轍卻獨免。最終蘇軾遠謫海南儋州,蘇轍僅貶官雷州。
說起蘇軾,更是一代文化崑崙、藝苑通才。他不僅詩詞、散文成就卓著,還兼長書法、繪畫。現存詩2,300餘首,詞340餘首及散文、雜文數百篇,皆意境濃烈、千古傳誦,其中《題西林壁》、《念奴嬌·赤壁懷古》、《飲湖上初晴後雨》等等均為曠世珍品。作為豪放派領袖,蘇東坡視野開闊、聯想豐富、雄健豪邁:「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年誰作地輿志,海南萬里真吾鄉」等絕唱萬世流芳。清名臣張鵬翮撰聯讚三蘇:「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毛澤東很喜歡蘇東坡,曾多次揮毫書寫蘇軾《題西林壁》、《洞仙歌並序》等篇。在《唐宋明清詩人詠四川》中,毛澤東只選蘇軾一首詞。嗜書如命的毛澤東,對蘇東坡讀書方法也大為讚賞,說「蘇東坡用『八面受敵』法研究歷史、研究宋朝,今天我們研究中國社會,也要用『四面受敵』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軍事的四部分來研究,得出中國革命的結論。」
受毛澤東盛讚的另一位宋人,就是洪邁。洪邁者,「三洪」中的老三也。「三洪」即江西饒州鄱陽人洪適、洪遵、洪邁三兄弟。他們的父親洪皓(1088年-1155年,字光弼),曾任禮部尚書、大金通問使、徽猷閣直學士等職,係南宋著名愛國志士,屢遭奸臣秦檜掣肘陷害。1129年他以「大金通問使」身份出使金國,竟被金人扣留15年。歷盡艱辛,全節而歸,獲譽「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名垂青史。
出身望族的洪氏三兄弟,為官為人為文均有建樹。洪皓長子洪適(1117年-1184年)1142年與弟洪遵(1120年-1174年)同中博學宏詞科,洪適獲第二榜眼,洪遵奪得狀元。洪適官至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和右丞相。他為人誠實,不拘禮節,文采天賦,自成一家。洪遵中狀元後,與兄洪適、弟洪邁同朝為官,獲「鄱陽英氣鍾三秀」之譽。洪遵歷任翰林學士承旨、端明殿學士、太平興國宮,48歲登丞相位。他忠於職守政績顯著,矢志報國積極抗金,關心民瘼清正廉潔,博通文史學業有成,在學術和金石領域造詣尤深,是著名錢幣學家和醫學家,與歐陽修、趙明誠齊名。
洪皓第三子洪邁(1123年-1202年)更了不得!洪邁當過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宰執等職。作為學者型官員,他學識淵博、著作等身,有文集《野處類稿》、志怪小說《夷堅志》、筆記《容齋隨筆》,還編纂《萬首唐人絕句》等。洋洋74卷的《容齋隨筆》更積作者40餘年人生感悟結晶,一時好評如潮、洛陽紙貴,至今不衰!
酷愛古籍的毛澤東尤喜洪邁的《容齋隨筆》,他認為包羅萬象的《容齋隨筆》評論歷史和人物客觀公正,耐人尋味予人啟迪,是一部融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於一爐的巨著,所以愛得愈深,直到1976年9月8日彌留之際,主席讓秘書誦讀《容齋隨筆》……
中國古賢中不少人文望族和文化大咖,人品文章流傳千古惠至今人,成為中華文明瑰寶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三蘇」和「三洪」便是光輝典範。我從蘇軾想到洪邁、從「三蘇」想到「三洪」,蓋因在大力弘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今天,無論東坡詩詞抑或《容齋隨筆》,既增廣見聞、又勵志益智;而「三蘇」、「三洪」的家風、家訓無不飽含讀書正業、修身立德、為政清廉、豁達樂觀的傳統美德,思想內核則源於以民為本、堅忍不拔的文人精神——這正是我們大力提倡的民族精神啊!行文至此,雁翔詩云——
追憶三蘇並三洪,
多少佳話鐫心中。
欽慕東坡大手筆,
更嘆容齋贏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