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地英文】求人幫助 要有禮貌

  老師會對學生說read the book、do your homework;父母要求子女clean your room、wash the dishes。這種句式稱為命令或指引片語,通常由父母或老師對我們說,又或在考試、見工與閱讀指引時才會見到。不信?可看一看即食麵包裝袋的煮食步驟。

  留意音調與內容

  想把指令句變成有禮貌的請求語,其實有一套「萬用錦囊」,但在此之前,有兩大禁忌我們必先要知道。首先是音調,如有人問:「How are you?」回應的人卻大大聲逐個字讀出「I am fine!」那這個人一定不fine。其次是內容,沒人喜歡被侮辱,又或被查隱私,無論語氣有多斯文,問一位女士的年齡都是不對的。可是教科書必定有曾教過「How old are you?」這固然是知識,但實際上不是天天都在用的。

  在英美的文化,個人取向有很重的地位,當一個人向另一個人求助時,求助人仍須請求來幫忙的人的同意。舉個例子,室友吃完東西沒有洗碗,仍須要這樣說:「Would you wash your dish please?」如我兩手已拿着滿滿的東西,遇上一位「同路人」站在閂了的門前,我仍然要作出請求,「Could you open the door for me?」也可用更客氣的「Would you mind ...」句式。使用這套路,明明是老師決定在堂上來個小休,也看似請求同意,「Why don't we take a break?」

  雖然把please加在指令句的前或後,已算是比較有禮,但詢問式更貼近英美的日常對話,有了這習慣,寫書信時也有幫助,例如提議一起做一個行動,可用shall we。

  另外也有進階版的if-would配對片語。當進入外國人的家,我們應先脫鞋後入屋。如我們不懂這文化,也許屋主仍會溫馨提示︰「If you won't mind to take off your shoes, it would be great.」在中午下課後,每個同學必定會食午餐,美國人仍舊會講︰「How about we get something to eat?」

  雖然已決定 還是先知會

  在使用may或can之時,要行動的人早已有了決定,但為表尊重,仍先知會別人。例如你想坐下有人正離開的枱,禮貌上也會說句︰「May I?」另一例子是來自多年前的律師行肥皂劇,女主角在酒吧慶祝生日,而男朋友遲遲未到,女主角沒趣得想走,但是協助神秘安排的同事要她留下來,去意已決的女主角說:「Can you all just let me go?」隨即男朋友從黑暗中出現,還高歌一曲,這位男朋友就是日後演鐵甲俠(IRON MAN)的小唐尼(Robert John Downey Jr.)。

  上面提到開門的例子,如果是用can,則是問朋友有沒有開這道門的能力,而不是求助。若然「這朋友」是一位年紀很小的小孩,又或是這門真的十分之重,用can也是對的。

  用問題回答 可能很傲慢

  還有一個例外,用問題作回答也可以十分傲慢,例如父親見到女兒第一次帶回來見面的男朋友時,問句:「What is this?」解作這個是什麼東西?暗示這父親很不滿意,根本不把對方當一個正常人來看待;又或是某某給一份文件或功課的評語是「What is this?」就表示這東西離合格很遠,簡直是垃圾。

  ◆康源(專業英語導師)

  隔星期四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