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患指數不嚴謹 誤用鼠餌多甩漏


◆申訴署報告指出,食環署鼠患指數的調查方法未能反映鼠患實況。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申訴署報告指出,食環署鼠患指數的調查方法未能反映鼠患實況。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堆積如山的發泡膠箱,使老鼠可以到處匿藏。黃舒明提供圖片
◆堆積如山的發泡膠箱,使老鼠可以到處匿藏。黃舒明提供圖片

◆保安道街市一地垃圾。申訴署報告圖片
◆保安道街市一地垃圾。申訴署報告圖片

  申訴署揭食環治鼠「有假象」 前線須循四點改善

  鼠患問題困擾不少港人,申訴專員趙慧賢昨日公布對食環署防治鼠患工作成效的主動調查結果,發現多個地方存在問題。報告指出,食環署現時進行的鼠患參考指數(鼠患指數)的調查方法未能反映鼠患實況,每半年才調查一次亦容易出現數據滯後。此外,部分食環署人員進行鼠患指數調查,卻同時進行滅鼠工作,會干擾調查結果,造成鼠患好轉的「假象」。最令人咋舌的是,部分滅鼠承辦商的前線人員錯誤使用有毒鼠餌,例如未有為鼠餌的包裝打孔,承辦商竟辯稱老鼠會自行扯開包裝膠袋,趙慧賢說:「打孔才能散發鼠餌氣味吸引老鼠進食,沒有咁做,可能會減低(滅鼠)效能。」她建議,食環署加強員工培訓、增加鼠患指數調查的頻次、研究制訂「綜合鼠患指數」等。◆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食環署目前主要透過每半年一個周期,在全港19個行政區所選定的50個監察地點擺放監測鼠餌,進行鼠患指數調查,並按鼠餌被老鼠咬囓的比率將鼠患普遍情況分為三級。公署指出,2016年至2020年的鼠患投訴及滅鼠數字均有上升趨勢,但同期錄得的整體鼠患指數卻只徘徊於5%以下的較低水平。調查後發現,現時的調查方法僅可顯示老鼠活動範圍所佔的百分比,不能反映老鼠的實際數目或出現次數,認受性不足。

  滅鼠同時做調查結果欠準確

  公署表示,老鼠繁殖力強,每半年才調查一次時效性亦不足,且應檢視有否需要調整現行三級制的鼠患指數(尤其第一級以低於10%界定是否仍然合適),以及各級相應的防治措施,以確保能有效處理不同程度的鼠患情況。

  在進行鼠患指數調查時,食環署會將繫上警告字句的監測鼠餌懸掛於喉管或支柱等支撐物上,並會在調查期間暫停滅鼠,以免干擾調查。然而,公署人員曾於實地視察時發現食環署未有在監測的鼠餌掛上警告字句,而在鼠患調查期間竟同時進行滅鼠工作,會干擾調查結果。

  在防滅老鼠工作方面,食環署主要利用捕鼠器及有毒鼠餌進行滅鼠工作,包括會以透明膠袋包裝有毒鼠餌,並同時在膠袋上打上用作散發香味的小孔,讓老鼠容易察覺,惟公署人員曾於實地視察發現鼠餌包裝並無打上小孔。

  強辯老鼠會「自行拆食鼠餌」

  公署引述有承辦商人員稱「老鼠會自行扯開包裝袋進食鼠餌」,顯示承辦商對正確使用有毒鼠餌的理解嚴重不足,直接影響施放鼠餌的成效。事實上,食環署自2020年4月起已陸續在新續簽的合約中,規定防治蟲鼠服務承辦商必須嚴格執行打孔步驟,違反有關合約條款會被視作嚴重失責。

  食環署近年每年平均收到逾1萬宗鼠患投訴,公署在調查期間曾要求食環署就深水埗區、中西區及九龍城區3個鼠患投訴數字較高的行政區,說明該署對投訴內容及所涉位置等資料的分析,但食環署只能作出相對籠統的解說。趙慧賢批評,該署似乎未能充分掌握投訴趨勢及市民所關注的事項。

  她強調,投訴數字是顯示市民在日常生活受鼠患滋擾,投訴內容則直接反映哪些地點及位置屬於受市民關注且風險較高的鼠患熱點。食環署應投放更多資源整理及分析鼠患投訴的詳情,從而更有效調配人手及資源為有需要的地點加強清潔及部署防鼠滅鼠工作。

  食環署昨日在回覆香港文匯報查詢時表示,歡迎申訴專員就防治鼠患工作提出建議,食環署和相關部門已落實其中的大部分建議,並正積極跟進其餘的建議。食環署亦認同申訴專員在報告中所講述,要有效處理鼠患問題,市民及商戶都必須各盡其責、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