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空間:大社古厝添新韻

◆集美大社陳氏宗祠。 作者供圖
◆集美大社陳氏宗祠。 作者供圖

  ◆ 肖薊

  大社,原是東海之濱一個名不見經傳小漁村,後來羽化成廈門市集美區的發祥地。大社,既有散發濃濃閩南味的古厝,也有彰顯淡淡南洋風的建築。豐厚的人文精神與質樸的民風民俗在這裏融合交匯,使之成為閩南傳統文化保存最完整的縮影之一。

  「社」,在閩南方言中是村的意思。清末,許多集美人拋妻別子、背井離鄉,走上「下南洋討生活」的艱辛之路。華僑領袖陳嘉庚,就出生在集美大社。17歲那年,離開家鄉,前往新加坡隨父親學習經營管理,後來成為極具名望的南洋華僑實業家。民國初年,懷着教育興國理念的陳嘉庚,慷慨解囊,在家鄉興建了一系列新式學校,被人們稱為「集美學村」。為了避免名稱上與「集美學村」混淆,其中面積較大的集美村,便稱之為「集美大社」。壬寅仲春的一天下午,天藍雲白,風和日麗。我又一次前往坐落在集美學村與陳嘉庚紀念勝地之間、已有700多年歷史的漁村——大社,走近街區深處,領略古厝新韻。

  大社,背靠天馬山,面朝廈門島。這裏,曾是闖蕩南洋歸國華僑的安居地,迄今仍保留着許多歷史風貌建築。在小巷縱橫交錯的大社老街區內,單是清末、民國時期的老建築,就不下百棟。這些造型獨特的紅磚古厝,是閩南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居。這些色彩與裝飾都頗為艷麗的房屋,源於晚明時代的富庶商人。他們在菲律賓馬尼拉,看慣了當地頗為氣派的紅磚別墅。於是,回到家鄉後,也用紅磚仿建自家房屋。不經意間,廣為流傳,很快風靡閩南地區,乃至漁村大社。高高翹起的燕尾脊,屋脊上的藝術雕飾,成為這些古厝的典型特徵。

  古厝如同老人。年紀大了,保養得再好,難免有些器官,或功能退化,或發生病變。這就需要進行「移植」,甚或「手術」。大社人對待古厝,好比善待長輩,按照恰到好處、最少干預、「利舊留舊」的原則,用心進行合理更新,使之最大限度保存原貌——在不改變古厝總體結構的前提下,對那些非更新不可的部件,進行替換更新。如今,在一些古厝裏,你只要留心觀察,就可能看到古厝裏的一些木質部件,雖然顏色深淺不一、材質各不相同,但總體感觀,和諧融合,頗為自然。

  閩南宗族觀念深厚,村社祠堂隨處可見。大社也不例外,古厝祖祠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大社戲台」斜對面的集美大祠堂,也叫「陳氏宗祠」,不單用於祭祀,還保留了大社人的宗族歷史、家規祖訓,陳氏宗族的發軔繁衍史在這裏展現。平日裏,祠堂是大社人交流交匯的中心。那天,我走走看看,尋尋覓覓,來到陳氏宗祠跟前時,但見門口一側,坐着六位穿着有別、神態各異的老嫗,對我這個不速之客,她們全都視而不見,當我舉起手機,準備取景拍照時,依然紋絲不動,興趣不減,旁若無人,敘談聊天。

  抵近陳氏宗祠,大門頂端一塊牌匾上「集美大祠堂」幾個紅底金字,分外醒目。大門左右一對石柱上,刻着一副描金楹聯:「尊祖敬宗二百年堂構相承族開集美,親仁愛眾數十傳箕裘克紹派延同安」。宗祠外牆上,掛着一塊「古宗祠 新使命」牌子,上有對這座古厝的簡介:陳氏宗祠是一座時刻散發着「正能量」的宗祠。大社人深受陳氏先賢影響,傳承「興學、重教」的優秀傳統……

  如今,古宗祠,新使命——社區將宗親文化、閩南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陳氏宗親在這裏議事,歸僑僑眷在這裏團聚,嘉庚學子在這裏接受各大基金會獎學鼓勵、扶持資助。這裏,不單是講述宗族歷史、傳揚祖輩榮光、傳承家規家訓的地方,而且是社區文化活動的陣地、記住鄉愁的地標、凝聚鄉情的平台、基層治理的觸角。在一座門楣上掛着「尺八天籟」匾額的古厝前,立着一個《繼承嘉庚遺志 匠心傳承非遺》標牌,上面寫道:「這棟古厝,早期作為大社文化館。自20世紀90年代起,經改造提升後,作為集美南樂社、潯美薌劇社日常排演曲目、練習唱腔、研習曲藝的主要場所。」還有「老街新雨」、「龍翁書畫」、 「半畝山房」等,洋溢着文化芬芳的工作室,躋身於大社古厝間。當我走進「老街新雨詩歌小院」,與創辦人「靈動的水波」交流敘談時,她用欣慰的口吻告訴我:大社,曾經是民國文青的聚集地。幾十年間,慕名而來的藝術家和文創人員,接踵而至,不計其數。四年前,她從安徽來廈門旅遊,在大社觀光時,對這裏的老街古厝、民風民俗,有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覺,潛藏着淡淡的鄉愁,不經意間被它所吸引,為它而陶醉,就決定留了下來。幾年來,「老街新雨」除了創作,還經常開展一些詩歌朗誦等文化藝術沙龍活動。

  漫步大社,從祠前路,到大社路、公園路等,很多古厝外牆上,都能看到大小不一、主題不同的塗鴉。這些腦洞大開的塗鴉,畫風各異,賞心悅目,大多是近年閩台大學生在創意塗鴉大賽中的參賽作品。塗鴉一詞,起源於唐代詩人盧仝說其兒子亂寫亂畫的頑皮之行,後逐漸演變成帶有時代色彩的藝術行為。牆,是塗鴉的主要介質。每當夜幕降臨,集美大社塗鴉街的暖色路燈,既為居民夜間出行營造了明亮的環境,也提升了塗鴉街的整體藝術氛圍。由此想起2019金秋時節澳新千人遊期間,在墨爾本「塗鴉聖殿霍西爾巷」參觀塗鴉牆的情景——一條狹窄的街道兩側,牆上盡是五顏六色、五花八門的塗鴉作品,連垃圾桶也繪上極具個性的圖案。五彩繽紛、凌亂可愛、風格迥異的塗鴉作品,使這條街道充滿了活力,不但成為墨爾本市一道獨特的風景,而且成了遊客們樂於造訪的景點。

  去年12月,海峽論壇第三屆創意塗鴉大獎賽在廈門市集美區大社文創旅遊街區舉辦,見證塗鴉藝術在兩岸落地生花。大賽以「融通兩岸 共繪家園」為主題,評選出《燈火闌珊處》、《圓夢一閩 兩岸同門》、《尋根之旅》、《海峽一日遊》等作品在街區塗鴉上牆,為本屆海峽論壇增添了一道五彩斑斕的風景。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還有《夢與自由》、《孩子們的奇幻國度》等。這些畫風各異,頗有創意的作品,大多是近年閩台大學生在創意塗鴉大賽中的佼佼者。豐富多彩的文化沙龍、創意塗鴉,給大社古厝注入新韻、披上新裝。有心的人們,只要走進大社,既可以感受學村文化的氣息,又可以領略閩南建築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