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台客聚】煙斗裡的煙草人生
伍呆呆
很多年前聽一位作家朋友說,孤獨的人遲早會愛上香煙的。說出此話的朋友煙癮極大,且是在寫作群內發表看法的,其言下之意大抵有二:首先,寫作是孤獨的,其次,香煙是可以緩解孤獨的。
不記得從什麼時候起,我也開始斷斷續續地吸煙,但並不似多數真正吸煙者一樣將煙吸入肺中去獲取尼古丁滲入血液的快感。因不喜尼古丁的味道,我總是煙入口即吐出,欣賞煙霧在眼前升騰,慢慢飄散的迷離的感覺,以及寒夜裡煙頭的一點微紅在眼前明明滅滅,和手中那點若有若無的暖。
女兒自小對我「管束」極嚴,為了我的健康,不許多喝酒,更不許吸煙,小小年紀,像阿婆一般對我列舉了吸煙的種種害處,又不時告訴我說家裡哪幾位親戚又戒煙了,簡直用心良苦至極,生怕我成了一個吸煙成癮、渾身散發�茼o口中被煙熏過的有「燒烤味」的短命的「不良媽咪」。若不是女兒年幼,顧及影響,我差點就想和她說說「不抽不喝63,只喝不抽73,只抽不喝83,又抽又喝93」的關於吸煙、喝酒與長壽的老段子。還有一位朋友的母親,從少女時代開始吸煙,健健康康地活到90多歲才自然離世,一直到走之前,老人家都是一身清爽,乾淨利落的......世上所有的事情其實都不能一概而論。
朋友裡有突如其來地戒煙的,原因是在煙霧繚繞的書房苦熬到天亮,忽然發現面前落滿煙灰的鍵盤很是刺眼,第二天便把家裡剩下的香煙悉數掃進垃圾桶,從此告別了吸煙生涯。
我吸煙的數量不多,亦未成癮,便談不上「戒」。後來又跟隨一眾「煙友」迷上了煙斗。彼時城中可以購到煙斗的地方不多,朋友帶去的煙斗店在羅湖一條不起眼的街道上,店面很普通,店內卻是另有乾坤。店主亦是一位淡泊豁達的煙斗客,據說黃永玉先生南下作客時亦曾到此購買煙斗。此後多年,但凡在媒體上出現,黃永玉先生身上都穿�虓膠菪L店內的那件渾身都是口袋的某煙斗品牌的馬甲。
我對煙斗最初的印象源於福爾摩斯,他在作家筆下「握�茪@隻石楠根煙斗,或者出沒於迷霧籠罩的莊園古堡,或者端坐在炭火搖曳的壁爐旁......在濃濃的煙霧中沉思良久」的形象是相當的迷人的。20世紀法國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評論家薩特在他的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裡把煙斗作為一個哲學例證。他認為香煙是「虛無」的象徵,是抽象的、沒有固有的特性、容易消失的物體,而煙斗則是「存在」的象徵,他在書中寫道:「煙斗就放在那兒,在桌子上,獨立存在�荂A平平常常。我把它拿到手上,我撫摸�茈式A注視�茈式A以使自己獲得擁有感。」
拋開西方的文學形象和哲學例證不談,東方文人則把煙斗當做了文玩,像玩紫砂壺一樣,要「盤」,要「包漿」,聚到一起,像鬥茶一般,還要「鬥鬥」,反倒忽略了許多吸煙的樂趣。
中外名人中「煙斗客」很多,眾所周知的有丘吉爾、麥克阿瑟、叔本華、梵高、紀曉嵐、林語堂等等,細數下來,我最欣賞的「煙斗客」當屬法國畫家莫奈,大抵是因為他最後選擇了最為閒淡超然的生活,在田間地頭和他的花園裡叼�虓洃瑽@畫,讓來自土壤的煙草化為灰燼,又重新回到土壤中去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