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具關稅優勢 勇迎區域挑戰

■香港作為自由港,進口及出口貨物均毋須繳付任何關稅。 資料圖片
■香港作為自由港,進口及出口貨物均毋須繳付任何關稅。 資料圖片

  中美貿易戰看似是兩個國家的經濟角力,但其實是牽一髮動全身,香港及其他東南亞國家也不能置身事外。聯合國貿易與發展研討會(UNCTAD)去年11月初發表的報告認為,去年上半年面對美國加徵關稅的中國貨品總值為950億美元,前年同期為1,300億美元,減少了350億美元。 有聲音指香港獨立關稅地位是中美貿易戰的「救命符」,但因為大環境及香港內部問題,優勢逐漸被耗光,有不少資金慢慢轉至新加坡,甚至是後起之秀的越南。面對這個環境,香港如何自處? ■尹妮 特約通識作者

  優越地理位置 外資良好跳板

  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一個自由港。進口及出口貨物均毋須繳付任何關稅,亦沒有任何關稅配額或附加稅,故多年來吸引不同國家的投資者來港發展,加上香港的地理優勢,更是外資進入內地時良好且安全的跳板。基於「一國兩制」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列明獨立關稅區在「處理對外貿易關係和WTO有關協議規定的事務方面享有完全的自治權」,故香港與深圳、上海有根本性不同,無法完全被取代。

  單在過去10年,香港整體出口至內地的貨品,主要是科技及電子產品,比例按年持續上升50%。截至2017年,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出口地,當中出口金額為1,311億美元,而內地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進口地,進口金額高達2,946億美元,所以香港的獨立關稅地位是不能輕易被取代。

  不過新加坡與香港的角色相近,也是亞洲主要海運航線交點上的自由港,它實行開放的進口政策,大約95%的貨物可以自由進入新加坡,可說是接近零關稅。新加坡貨物的從價稅關稅率為5%,只有汽車例外,其稅率為45%,其在1994年起採用簡化貿易分類法,用2,600項品目來代替過去使用的5,700項品目。

  新加坡目前共有兩個特區,即裕廊工業區和肯特崗科學技術園區。其中肯特崗科技園區為從事工業研究和開發提供了各種方便和優待,以鼓勵國內外投資者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肯特崗科技園區為了給投資者開展科研活動,發展一系列的設備,包括實驗室、行政中心、電腦中心、研討會場等,同時也會向投資者或創業家提供研究與開發資助、訓練資助和稅務資助等。

  另外,越南在1980年代後期從計劃經濟轉型至市場經濟以來,已逐步向國際開放貿易和投資領域,先後於1995年、2007年及2010年成為東盟、世貿組織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員,並磋商多項自由貿易協定。作為後起之秀,越南積極發展科技及鋼鐵等行業,就連美國-東協商會理事長費爾德曼也對越南很關注,指美國去年6月對越南的貿易逆差年增22%,美國商務部在去年7月對越南鋼鐵課徵逾450%的關稅。費爾德曼表示,如果貿易逆差持續擴大,未來還有更多越南貨品將被加徵關稅。

  獲利同時 還要公平

  自由貿易(Free Trade)是指國家或地區與另一個國家或地區進行貿易、貨物及服務流通時,免去關稅的情況,與「貿易保護主義」相反。自由貿易在經濟學來說,是指沒有關稅及其他貿易壁壘,當中包括進口配額等國際貿易及服務,同時也包括兩個地區之間,勞工及資金上的自由流動,不會因為要保護當地企業、法例、政策等而作出限制。不過有人認為,自由貿易也是令大型跨國企業、資本及財團壟斷市場經濟的原因,從而擴大貧窮差距,致令當地勞動階級失業。

  有人認為自由貿易導致弱肉強食、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因此提出「公平貿易」(Fair Trade)此新經濟方式。公平貿易提倡在貿易獲利的同時,也要�茩姘鼣狺u、環境、社會責任的權益,重心多放在發展中國家。以咖啡為例,咖啡貿易中最大的買家是跨國的焙炒商,負責加工、建立品牌及將貨品推出市場,當中五大焙炒商購入全球近半的咖啡豆,令他們在市場上有很大的議價能力,但是身為供應商的小農戶只能被焙炒商壓價,如在2003年,咖啡的市場價格下跌了50%,低至每磅只售0.15美元。

  公平貿易現時已是全球性的運動,旨在「以人為本,利益為次」,期望在顧及農民與消費者的利益前提之下,建構出新式貿易方法,解決農戶面對的貧窮問題及貿易不公平的情況。有人說,公平貿易是建基於對話,以及透明和尊重的貿易夥伴關係,不但協助生產者改善產品銷售途徑,同時也提升消費者的意識及倡議改革不公平貿易的規則。

  公平貿易現時已是全球性的運動,旨在「以人為本,利益為次」,期望在顧及農戶及消費者的利益前提之下,建構出新式貿易方法,解決農戶面對的貧窮問題及貿易不公平的情況。

  有人說,公平貿易是建基於對話,透明及尊重的貿易夥伴關係,不但協助生產者改善產品銷售途徑,同時也提升消費者的意識及倡議改革不公平貿易的規則。

  獨立關稅地位 難以輕易取消

  在中美貿易戰的陰霾下,有陰謀論說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很易被美國否認甚至是取回,但是回顧歷史,香港此地位是靠自己一步步走來,並非一個國家可以輕易取回。在清朝時期,英國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來港時發現,香港是一個有利通商的深水港,及後1842年鴉片戰爭清廷戰敗後,英國要求割讓香港。

  香港那時還是一個小漁港,英國人將香港定性為自由港,沒有設立關稅以促進各地貿易來往,但在1950年韓戰爆發後,香港受到禁運的影響,本來獲利甚多的轉口生意一落千丈,故不少商家決定轉攻製造業。港英政府則認為香港市場太小,應繼續利用自由港的優勢從事轉口貿易的工作。

  其實在韓戰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戰勝國簽定了「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規範國際貿易,當時英國是締約國,而香港是以英方代表團身份出席;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後,港英政府仍深信貿易對香港非常重要,故聯絡小組尋求中方支持英國向GATT爭取香港享有單獨關稅區地位,並在1986年獲中國政府同意,香港從此獲得獨立關稅區的特別地位。

  在1990年代,GATT成員國討論貿易自由化並成立國際貿易組織,香港也積極參與,當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成立,香港成為創始成員之一,更加鞏固其獨立關稅區的地位。所以香港現在的獨立關稅區地位是一步一腳印,不是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輕易否認及取回。

  香港的地理及政治獨特性,對外國企業來說是進入內地市場的良好且安全的跳板,香港也是東南亞重要的資產管理中心及國際仲裁中心。

  在新加坡、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慢慢逼近香港國際地位的同時,我們也要思考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大格局,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單獨關稅區的地位及發展潛力。

  東盟自貿協定 逐步減港關稅

  香港與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去年10月13日更新增馬來西亞;其他東盟成員國包括老撾、緬甸、新加坡、泰國及越南等。在貨物貿易方面,東盟成員國同意逐步對香港原產貨物減免關稅,同時新加坡承諾對所有貨物徵收零關稅;馬來西亞和泰國將於10年內撤銷其約85%關稅稅目的關稅,並於14年內削減額外約10%關稅稅目的關稅。

  越南將於10年內撤銷其約75%關稅稅目的關稅,而另外約10%關稅稅目的關稅將於14年內削減;老撾和緬甸將於15年內撤銷其約65%關稅稅目的關稅,另外約20%關稅稅目的關稅將於20年內削減。

  關稅削減承諾涵蓋香港不同類型貨品,包括珠寶、服裝及衣服配件、鐘錶和玩具等。舉例而言,泰國、越南和緬甸將分別於3年、10年及15年內撤銷香港原產鐘錶及其配件的關稅;馬來西亞將於10年內撤銷香港原產服裝及衣服配件的關稅;而老撾則將於8年內撤銷香港原產貴重金屬及首飾的關稅。

  在服務貿易方面,除特定豁免外,香港和東盟成員國雙方的服務提供者可享有國民待遇,即獲得與對方本地服務提供者同等的待遇。雙方承諾取消或減少多方面的限制,包括經營模式、外來資金參與、服務提供者或服務業務數量、服務交易價值、僱員人數等。例如泰國和越南在多個行業容許香港企業的資金參股上限達50%甚至全資擁有。

  在商務臨時入境逗留安排方面,東盟成員國為香港服務提供者提供不同程度的便利,例如泰國承諾香港商務旅客的一般逗留時間可達90日,而企業內部調動人員可當地逗留不超過1年,並容許續期另外3年,而越南的承諾則擴展至獨立專門人員 / 專家 / 專業人士和合約服務提供者。

  另一方面,東盟成員國向香港開放更多服務行業,包括一些超越其在世界貿易組織多邊協定下的承諾,例如泰國會開放仲裁服務和電郵服務;新加坡開放技術測試和分析服務和成人教育服務;馬來西亞開放城市規劃和園林建築服務、海運貨運代理服務;老撾會開放專業設計服務、零售服務和金融服務下若干自行或代客交易的服務;緬甸則會開放更多及更廣的服務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