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醫院重建 不再做「小院子」 病床料增近倍至437張 手術等服務暫調遷鄰近醫院


為黃大仙區內居民服務逾60年的聖母醫院,會於今年展開重建計劃主要工程,明日起該院的住院病床、手術及內窺鏡服務會逐步調遷至附近的佛教醫院及黃大仙醫院等,但普通科門診及專科門診服務則不受影響。聖母醫院行政總監劉思廷近日在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聖母醫院設施陳舊,部分設計已不適合現代醫療需求,新冠疫情更凸顯了該院防感染控制方面的缺失,重建是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他預計重建後病床數量會增加85%至437張,服務人次會相應增加,病人輪候時間亦將縮短。◆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聖母醫院近日舉行記者會,向傳媒介紹重建計劃詳情。劉思廷表示,1961年興建的聖母醫院一直是黃大仙區的重要社區醫院之一,主力負責日間醫療及非緊急住院服務,但因屬較早期建設,設施已陳舊及不合時宜,亦因醫院面積小被區內居民戲稱為「小丸(院)子」,故早於2016年被醫管局納入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準備重建。
醫院設施陳舊 第五波曾現群組
第五波疫情期間,伊利沙伯醫院「爆煲」,部分病情轉為穩定的新冠病人被轉移至聖母醫院接受專科服務等治療。劉思廷憶述,當時院內並無一間負壓病房,為盡量做到防感染控制,醫護人員只能連夜改裝病房,加裝房門及抽氣扇等,以符合要求,而聖母醫院內部亦曾出現零星群組爆發,尚幸同事應變及時,避免造成大規模擴散。
他認為,疫情造成的措手不及更顯示有必要重建醫院,立法會已於本月通過了約43億元的撥款審批,故有關工程將立即展開。
他介紹,現時聖母醫院有33間門診部診症室,普通科門診每年服務逾12萬人次,專科門診每年服務逾6.7萬人次,重建後診症室數目將增至55間,普通科及專科預料亦將分別增加服務2萬及7.5萬人次,病人輪候時間亦會相應縮短。病床方面,將由現時的236張增至437張,增幅達85%。
設花園讓復康病人活動
另外,重建後的建築會更現代化,使用玻璃幕牆增加採光,並設有花園讓復康病人活動;醫療設施也會改善,醫院將購入病人維生指數監察系統,洗血設施將附設化驗室,並升級內窺鏡室顯示系統等,令病人享受更便捷的醫療服務。
聖母醫院護理總經理羅錦燕表示,重建期間,住院病床會調遷至佛教醫院、黃大仙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及九龍醫院,屆時聖母醫院的醫護會「跟床走」,繼續照顧有關病人,但普通科門診及專科門診的同事則會留守,保證該兩項服務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