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黃埔村村有村史 留住鄉土文脈

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自然村落逐漸消失,村莊歷史文脈傳承和保護備受關注。在廣州黃埔,當地以自然村為單位,全面啟動村史編修工作。在2個多月的時間內,逾1000名村民主動參與,346個自然村搜集過往村史,挖掘新史料,將內容編修成冊。6日,這套500多萬字的《黃埔區村史》叢書發布,在全省120多個區縣中首次實現「村村有村史」。深井社區黨委書記說,此次修村史,追尋到「海絲」文化蹤跡。另有豐收新街村史記載,「黃埔滑蛋」這道菜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一個艇家。\大公報記者 敖敏輝廣州報道
始建於明弘治三年的鍾氏大宗祠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見證了鍾氏家族的歷史變遷。大宗祠是黃埔區厚重文化底蘊的一個縮影。作為廣州市農耕文化的重要區域,黃埔區積澱了豐富的歷史遺存。為了把祖祖輩輩聚居的村莊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好,黃埔區以自然村為單位啟動全區村史編修工作。
八旬老人家中覓遺存族譜
蘿崗街是黃埔區內首個制定編修方案並高質量交付村史成稿的街道。街道與廣州市地方志辦公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專家團隊合作,創新採取「群眾口述,專家記錄」的全民參與模式。「村史的供稿人擴展到每一位有故事、有想法、有經歷的村民,人人都是『尋根留史』的主人翁。」蘿崗街道二級調研員邊文革說。
從蘿峰小學退休的老校長、蘿峰村村民鍾進甜就是參與者之一。在村史編修過程中,為了確定坑村是否為鍾玉嵒(南宋進士,著名的玉嵒書院創立者)的出生地,他花了近兩個月拜訪上百位老人,最終在村裏一位八十歲老人家中發現了遺存的鍾氏族譜,最終得以印證。
在文沖街道,17位平均年齡超過80歲的長者,主動請纓,駐點社區近一個月參與村史編修。他們將文沖古祠堂、古建築的歷史、建築特色一一道來,還詳細講述文沖私塾、學堂教育的發展變遷,近現代文沖本地名人對地方發展所作的貢獻,令村史更生動鮮活。統計顯示,本次參與黃埔區村史編修共1200餘人,其中90%以上為各村村民。
「法國人島」見證商貿變遷
長洲街道深井社區黨委書記藍志幫說,深井村因被清政府指定為法國海員的休憩地而被稱為「法國人島」,在廣東巡撫楊永斌向乾隆帝呈送的奏摺中,提到「黃埔深井村民多會番語,與洋人私自交易」,如今這本奏摺在故宮博物院。根據深井村族譜以及村裏老人的敘述,當時的貿易地點即是位於深井村的安來市。「安來」二字,意為此地可確保安全,客商可以在此經商。
「此次修村史,多角度展現了深井村安來市商貿文化的滄桑與變遷。」藍志幫說,表明深井村是中國對外開放較早地區之一,進一步追尋到「海絲」文化蹤跡。
「黃埔蛋」(又稱「黃埔滑蛋」)是粵港澳地區廣受歡迎的菜餚,這道菜餚也有掌故。黃埔區豐收新街村史記載,這道菜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一個艇家,主人將艇上母雞的雞蛋做菜招待客人,客人吃後讚不絕口,逢人便說黃埔炒蛋可口,「黃埔蛋」自此傳開。據記載,蔣介石在黃埔軍校時,很喜歡這道菜,又被稱為「中正黃埔蛋」。
黃埔區國家檔案館館長、區地方志辦主任李國榮表示,接下來將用活用好村史叢書,一方面加強文物古蹟與歷史文化的研究,整理各村「十古」文化遺存歷史故事,打造鄉愁旅遊文化線路,促進鄉村振興;另一方面,發揮村史的教化、推介作用,促進村史文化進鄉村、進社區,開展「村史進課堂上舞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