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韻度曲】執筆宜鬆或宜緊?

  梁君度

  初學書法的人都先要學執筆,執筆對寫好字當然非常重要。常有初學者會問,執筆要用力嗎?即是要抓緊些嗎?自古以來,作書時執筆鬆些好還是緊些好?可謂眾說紛紜。

  宋代蘇東坡在其「書論」中曾說到王獻之小時候學習書法,父親王羲之從其後拽取毛筆而未能奪掉,王羲之料定獻之長大之後必然能在書法方面名世。王羲之從王獻之手中突然拽筆,未能令其脫手,可知獻之執筆用力,握之甚緊,而王羲之便據此認為獻之日後必定成名,換言之,便是王羲之認為要寫好字,執筆宜用力,宜緊。

  然而蘇東坡並不認為執筆用力就寫得出好字,他說善書者不在於執筆牢與不牢,信手寫來而不失筆法,這才是懂得用筆的奧妙。他認為王羲之看重王獻之的原因,在於他執筆穩重,精力集中。王羲之突然乘其不備而拽筆,其意開始並未必在專注於執筆。否則,天下有力氣的人,個個都成書法家了。

  執筆緊的目的是握住筆管,使臂腕的力量傳到毫端,筆畫不至於纖弱無力。但執得過緊,必使指僵腕死,運筆拘謹板滯,筆墨線條缺少靈動的變化。所以,蘇東坡說︰「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筆在執緊的同時,也要自然寬舒,這樣才能用筆率真有變。

  有些人以為執筆用力,寫出來的字便有力,這是謬論。字是否有力,在於運筆而不在於執筆是否用力。

  現代書聖林散之先生提出︰執筆要鬆緊活用。緊中有鬆,鬆中有緊。緊是為了穩,鬆是為了活,太緊則僵,太鬆則軟。關鍵在於靈活自如。

  宋四大家之一的黃庭堅在《論書》中說:「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

  就是說字要寫得好,重要的是會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