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金融業數碼轉型契機 海外人才來港展創業夢

  陳思源 數碼港首席公眾使命官

  香港的創科產業近年發展蓬勃,除了不少本地人投身創科界,同時亦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來港闖一番事業。投資推廣署的資料顯示,本地初創中,有28%的創辦人都是來自境外;而數碼港作為香港國際都市的創科旗艦,有不少內地及海外的創業家,是香港多元文化大熔爐的縮影。當中不少初創看準香港是國際金融及融資中心,以香港為基地,將業務推向國際。數碼港亦充當這些海外創業家的引路人,助他們認識本地及區域市場環境,接通潛在客戶及投資者,甚至將業務拓展到更多地方,他們的奮鬥故事亦相當令人鼓舞。

  在港可踏上世界舞台

  原籍捷克的Tomas Holub,2016年在香港創立保險科技初創CoverGo,研發模組化及無代碼的保險平台,並擁有500多個保險API,讓保險公司在短時間內建構網上保險平台,有效建立、管理及分銷保險產品,配合保險公司的數碼轉型需求。

  在2019年,筆者也親身帶領CoverGo出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辦的全球保險科技活動 ── Digital Insurance Agenda,藉此舞台向世界展示「香港創科實力」。

  短短六年間,除了香港市場,CoverGo亦已將業務拓展至東南亞、美國、加拿大和拉美地區。

  Tomas原在跨國會計師事務所的英國分公司任風險顧問,看準香港保險滲透率高,但業界大多仍以傳統方式營運,毅然辭去工作,來港創業。初來甫到,要建立商業網絡並非易事,作為本港金融科技大本營的數碼港,自然成為他的落戶首選。數碼港不時舉辦交流活動,讓初創接觸潛在客戶、合作夥伴及投資者,在2017年加入數碼港培育計劃的Tomas可說是當中的「活躍分子」,他說公司在泰國的首個客戶,便是經由數碼港引薦。

  營運籌資皆有支援

  而去年中加入數碼港的初創JobsLab,來自英國的創辦人Charles Bhatana,原在金融機構工作十多年,看到金融機構花費不少精力及資源吸引合適人才,同時間,求職者亦希望投身合適的公司,遂憑藉他在金融業的多年經驗,研發招聘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為金融企業及求職者作推介及配對,節省企業招聘時間及成本。

  平台推出至今,已有超過100間企業使用,當中包括跨國金融機構及內地國有銀行等,促成逾500個配對。

  除了商業網絡,數碼港為培育初創提供高達110萬元的資金援助,以及專業指導等,提高初創成功的機會。如JobsLab加入數碼港數個月,無論在業務運作或是籌募資金方面,都得到數碼港團隊的支援,為他們打下強心針。

  我們又建立了數碼港企業網絡及數碼港投資者網絡等,並提供完善支援及配套,吸引海外創業家落戶。現時園區內有約800間初創公司及科技企業,當中超過兩成為非本地公司,來自內地、英國、法國、韓國等地區。

  我們一直致力培育初創,期望有更多來港創業的海外人才,藉數碼港發展業務,一同建設香港成國際創科中心。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