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棚閒話】「走江湖」與狗皮膏藥
◆ 張武昌
「來!來!來!嗨!嗨」表演者一陣呼喝,看他全身使勁把氣運到手腕上,左手拿起石塊,眼睛定格在石塊上,右手往上緩緩舉起,突然快速向左手拿着的石塊擊去,只聞清脆的「嘭」聲,石塊瞬間斷成兩截。表演一輪後,表演者話鋒一轉:「把戲是假,膏藥是真。」只見他熟練地從小箱子裏取出一堆大包小包的東西,有粉狀的藥,還有軟軟的俗稱「狗皮膏藥」。
外用膏藥為何會有「狗皮膏藥」之稱,因為它最初是用狗皮做藥膏的依託材料,慢慢就成為對外用藥膏的通稱,其藥膏的成分通常是老中醫開出的方子,藥方因病種而調整,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祛風濕和治療腰肌勞損等病。後來藥膏的依託物已經從最初的狗皮變成現在的油紙、帆布,再到更多的高級材料。
改革開放初期,很多身懷絕技的人走南闖北,俗稱「走江湖」,他們以賣藝、賣藥、賣畫為生。特別是農村鄉鎮集市的墟天,大街上,吆喝聲此起彼落,擺攤賣農產品及小商品的,到處都是,應有盡有。
與文友閒聊,話題談及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功夫表演與賣「狗皮膏藥」的趣事。
其中一位津津樂道:「有次在縣某單位培訓,台上老師說,『怎麼樣才能把一堂課講好呢?去看看江湖上那些賣膏藥的吧!』後來我真的在墟天特意去看賣膏藥的,整整看了一個上午,直看得我不想離開。騙是被他騙了,但是我願意。他們充滿自信,口若懸河而又絲絲入扣,不斷製造懸念,同時還不忘許諾獎品。」
「永定縣城墟天街頭所見,賣跌打損傷膏藥的,第一次把一根筷子插向自己的咽喉頸部,『咔嚓』斷了;第二次兩根,又『咔嚓』斷了,第三次,第四次……後來賣膏藥的索性拿起整把的筷子插向自己,嚇得看客中的大媽跪求他停止表演……只見他的咽喉部位早已布滿一層又一層的老繭,跟鐵皮一樣厚實,筷子怎麼能不被折斷呢?而這些老繭當然是要經過無數痛苦的磨煉才能長成,由此可見,賣膏藥者是非常敬業的。」
當年永定的遊醫,號稱「走江湖」,以治性病、賣蛇藥、跌打藥、變把戲、賣假藥者居多。各鄉鎮均有人從事此行業,他們遊蕩四方,賺了點錢就回家蓋房娶妻,也有拖家帶口出門的。而莆田人,同樣也是「走江湖」,賣「狗皮膏藥」,如今卻發展成了遍布內地的「莆田系醫院」。
治療性病的藥,通常是以消炎止痛藥為主。由於當時是改革開放初期,大家思想保守,得了性病不敢到醫院求醫,一般都找「走江湖」的買藥,致使這些「江湖佬」有市場。
還有賣蛇藥的,讓看客膽戰心驚,他讓蛇直接咬舌頭。因蛇毒引發,舌頭瞬間腫脹,只見他用牙齒咬住舌頭,雙手取出蛇藥,一邊用藥清洗,一邊擠壓舌頭,不一會腫脹的舌頭慢慢消退,此時,看客懸起的心才跟着回落。回說蛇藥,民間的蛇藥是有效的,但一定要懂得怎麼用,才不至於毒害神經中樞。賣藝者是駕輕就熟的,平民百姓千萬不要鋌而走險,去嘗試檢驗藥效。人生世事無常,擁有一技之長的人多不勝數,「走江湖」者也屬於藝高人膽大一族。
後期隨着科技的發展,讀書識字的人多了,上當受騙的人也少了。此行業也就開始走下坡路,街頭上賣藥、賣藝的人也開始逐漸減少了。人們身體不舒服、有疾病就會到政府醫院去找醫生治療,生活得到飛躍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