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姐私語:少年好友

林爽兒
最近我看了很多本書,而且是從小認識的朋友的自傳,書本已經出了好多年,只是沒有像今天那樣,能安定下來重新去看、重新去認識、重新去了解他們,就趁着這個可惡的疫情,把人困在家中,便去做一些事情令自己安靜下來,叫自己從他們的自傳中回到過去,追憶往事、追憶從前,找回我們的情誼。雖然都已經過了幾十年,能否找回?當然不能,只是找藉口來安慰自己,也多謝曾幾何時朋友這樣關懷過自己,便已經足夠了!
這些我選擇看的自傳中,有很著名的時裝設計師兼藝術家劉培基(Eddie)、有我因為先父的關係認識的著名演藝界幕後一把手陳善之、再有是名導演陳德森。他們都是我認識日子不短的名人,我的位置只能安置在這小框框中,把握時機提及之間的種種!
幾位朋友之中必須先說說時裝大師劉培基,認識他時彼此才十幾歲,十二三歲左右吧,那時我們家才從小鄉鎮、已經消失了的大磡村搬到尖沙咀,一下子好像由窮小子提升到富人似的,其實我一點也不覺得這繁華尖沙咀有什麼好,住進了所謂大廈卻沒有了我兒時的玩伴,沒有了可親溫暖的左鄰右里、叔叔阿姨,全部都沒有了。新居是高十幾層的大廈,如今仍然存在,父母離世後,姐妹仍住那裏,幾十年了!
搬了進去我覺得孤單,猶幸兄弟姐妹多,家中是頗熱鬧的。由於大廈一層有十幾個單位,每層四方圍着走廊,少年時的我很會幫忙做家務,不用煮飯也要洗衣服照顧弟妹,也因此我幾乎每天都要在走廊晾曬衣服,少年時的劉培基在我們同一樓層,相隔數間的一個單位中當服裝學徒。那年代很多外國人來香港公幹,很多外國兵來香港逗留數天放放風,因此我們的大廈有很多做服裝的工場在其中,主要是做西服的,劉培基因為家庭原因,被母親安置在其中一家工場,他便生活在那工場中,他也跟我一樣,在那裏沒朋友,常常獨自在走廊待着,一次我晾衣服時又碰上他,我主動跟他聊起來,問他叫什麼名字,為什麼在工場,簡單的對話,我們便成了朋友。我家父親一向開明,知道我認識了這麼一個朋友,還友善地招待他入屋玩耍、看電視。那年頭有電視機很本事的了。從此劉培基成了我家的一個好朋友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