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生樂與「路」:現今社會的情緒病

  路芙

  現今是資訊發達的世紀,都市人每天刷手機看臉書,港鐵裏每個低頭族,上班前10分鐘,已略知世界大事、本地八卦、名人閒事、網絡熱話。每一個Post,留言完再Share,Like完又Tag,由一篇博文跳到另一專頁,資訊 Crossover大堆砌,難怪很多人都坦言,得了媒體焦慮症。

  相信每個香港人都感覺到自己有一些情緒焦慮症,在人多的時候不喜歡眼神接觸或笑面迎人,有很多人感覺自己沒有朋友、想獨處或有孤單的感覺,原因好簡單,便是這幾年生活真的很艱難。在暴動過程中、在政治立場分歧中,生活得不敢表達自己的意向,有些人過於勇敢,也面對一些不必要的誹謗,這些都是這幾年艱苦作戰的人生經歷。西方心理學界近幾年已開始討論所謂「臉書抑鬱症」(Facebook depression),更煞有介事進行科學研究——威斯康辛大學的一組研究員,找來了190名18至20歲的年輕人,了解他們是否出現抑鬱症狀。雖然答案是「否」,但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2011年曾發表報告,指出Facebook的使用與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病相關,家長們還是小心為妙。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早幾年已公布,抑鬱症在2020年或會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疾病之一,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病。世衞更指出,2030年,抑鬱症將成為全球最為嚴重的疾病,值得大家關注。情緒病其中一個因素彈性積累及網絡科技突破了在固定空間進行工作的限制,但也帶來公私不分的工作形態,如居家辦公的網絡工作者或電話接聽者,網友可能是工作諮詢夥伴,也可以產生私交。當代人同時在手機、平板與電腦的多窗口中處理公事與私事。社交、銷售、信息流通等總是混在一起同時處理。過度使用電腦與手機使腦部放鬆與緊張的調整能力下降,容易造成睡眠障礙、工作效率不佳,加上壓力隨時可能迎面而來,容易引發抑鬱。尤其是網絡欺凌更加令人容易產生驚恐抑鬱,甚至因情緒問題而自殺,實在太恐怖!

  都市人生活壓力沉重,有統計指本港每7人便有1人患情緒病,社會對這類患者有不少負面標籤,如抗壓能力低、凡事鑽牛角尖等才會患病,但精神科專科醫生分析指,真實情況正正相反,情緒病患者患病原因較常見是責任感強、對自己要求高,甚至因有未雨綢繆的性格而憂慮未來致患病。無論怎樣也好,無論有無科學根據醫學根據也好,我們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忽略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