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特首:港染疫死亡率未反映實況 引圍封數據以25%居民中招推算 全港料累計180萬人確診

◆林鄭月娥昨日在疫情記者會上,引用近日「圍封強檢」大埔廣福邨4幢樓宇發現當時呈陽性以及曾染疫居民人數,推算全港可能已有180萬人染疫。圖為大埔廣福邨廣仁樓昨天「圍封強檢」。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林鄭月娥昨日在疫情記者會上,引用近日「圍封強檢」大埔廣福邨4幢樓宇發現當時呈陽性以及曾染疫居民人數,推算全港可能已有180萬人染疫。圖為大埔廣福邨廣仁樓昨天「圍封強檢」。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林鄭月娥表示,「圍封強檢」所得到的經驗,可為日後推行「全民強檢」提供參考價值。
◆林鄭月娥表示,「圍封強檢」所得到的經驗,可為日後推行「全民強檢」提供參考價值。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在抗疫記者會上,引用近日「圍封強檢」大埔廣福邨4幢樓宇發現當時呈陽性以及曾染疫居民人數,相等於該4幢樓宇總居民人數的四分之一,若將這比例套用至全港,推算全港可能已有180萬人染疫;但目前香港計算死亡率卻以逾100萬人染疫作基數(分母),未能反映真實情況。她表示,會待疫情較穩定後整理和分析所掌握的公共衞生數字,以便日後了解香港是次疫情的客觀情況。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亦相信,真正受感染的人數比呈報數字為高,惟暫時未知確實數字,只能沿用「死亡率」原有計算方法。而「病死率」才能準確反映因感染新冠肺炎而死的情況,但必須逐宗個案分析死因。◆香港文匯報記者 費小燁

  林鄭月娥指出,特區政府在抗疫的任何一個階段均循「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策略,而「早發現」一定要依靠進行病毒檢測,目前單是化驗所的核酸檢測能力已達每天30萬次。她強調,不論「圍封強檢」與「檢測公告」進行的檢測,抑或市民自行接受的快速抗原測試,均有助衞生防護中心掌握香港的感染情況,並提供適切的隔離和治療。而在進行「圍封強檢」所得到的經驗,更為日後推行「全民強檢」提供參考價值。

  她總結由第五波疫情至今,特區政府一共進行287次「圍封強檢」行動,過去一星期所找到的初步陽性個案比率持續下降至10%以下。其中昨晨完成圍封的粉嶺牽晴間第五座共有549名受檢居民,只找到兩宗陽性檢測個案,陽性比率為0.36%;而疫情高峰時,「圍封強檢」的最低陽性率為1.4%。

  因為大廈污水驗出的病毒量偏高而於上周五及上周六一併進行「圍封強檢」的大埔廣福邨4幢樓宇,即場發現的陽性個案比率為4.9%,雖然都是一個相對低的比例,惟另有20%居民是因過去3個月曾經染疫而豁免該次強檢,即顯示該4幢大廈中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居民已先後染疫。

  快測平台推出前 不少人已病癒

  近日有很多學者用很多模型推測香港目前整體的感染率。林鄭月娥表示,按常理都知道香港的實際感染數字不只100萬人,尤其在早期未有自我呈報快速抗原檢測陽性結果之前,相信不少人都在快測平台推出前已痊癒。她以「圍封強檢」中收集到的數據推算,確診人數比例大約為四分之一,換言之全港可能已有180萬人染疫。因此她認同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所說,現時以逾100萬確診呈報總人數作為基數(分母)計算死亡率會出現高估情況。

  不過她亦指,即使用整體感染人數取代實際確診個案作為計算死亡率的分母會更加準確,但目前很難判斷應採用哪種方法估算整體感染人數,須待疫情較穩定後整理和分析所掌握的公共衞生數字,以便日後了解香港是次疫情的客觀情況。

  張竹君:「病死率」更準確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昨日在疫情簡報會上釐清死亡率概念,指香港每日公布的是呈報個案病死率,是比較普遍的說法,並非專有名詞,「病死率」才能更準確地反映情況,但要逐宗個案分析死因。對於有專家建議用估算的實際確診數字推算,但她認為始終沒有確實的數字作分母相除,其數值亦只能用作參考。現唯一可做的,仍只能用已呈報的個案去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