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 王憶:坐在輪椅上逐夢文學

◆坐在輪椅上逐夢文學的王憶。受訪者供圖
◆坐在輪椅上逐夢文學的王憶。受訪者供圖

◆王憶的詩集《擁抱月亮入睡》。受訪者供圖
◆王憶的詩集《擁抱月亮入睡》。受訪者供圖

  「我目送過往/與現實談理想」、「上帝沒有關上的窗/一定是對我存有的希望」、「別告訴我/你從沒喜歡過我/是真的我也不信」、「有愛是任性/沒愛是矯情/我不任性也不矯情」……僅僅通過這些詩句,很難想到作者是一位坐在輪椅上逐夢文學的女子。第一次見到王憶是在中國殘聯組織的向北京冬殘奧會贈書活動上。愛笑,是王憶給人的最深刻印象。她告訴記者,自己借助詩歌傳遞喜怒哀樂、一吐為快,也期待未來能夠在小說、散文、歌詞等方面多元化寫作,做一個講好中國故事的作家。◆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曉芳

  因患小腦偏癱,王憶從出生就喪失了正常的肢體和語言能力,但她沒有沉淪,而是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選擇用文字與世界交流。僅靠一根手指,30歲的王憶憑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對文學的滿腔熱情,至今已陸續出版了散文集、詩集、小書集等9部作品,出版發行作品的總字數超過200萬字。身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簽約作家,王憶將自己對生命的熱愛傾注字裏行間,被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譽為「不倒的生命之樹」。

  詩歌也是一種影像

  王憶回憶,第一次寫詩是在小學五年級的教師節,她寫下了自己第一首現代詩《偉大的老師》,但當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會寫詩,只是把那首詩當做有感而發的即興創作。王憶說,「一吐為快」是寫詩帶給自己的最大享受,好多感受是一瞬間的,因此可以迅速敲下幾句話、幾段文字,記錄自己當下感受。在她看來,寫詩並不算是難事,文學創作最大的困難是作家對生活、生命以及周圍的細節沒有真切的經歷和體會,一個作家對一切事物的觀察、感悟、思考是創作的最好鋪墊。

  創作《擁抱月亮入睡》這本詩集,王憶用了近兩年的時間,其間她刻意將寫詩的速度放慢,希望用更多時間來沉澱、思考。在這本詩集中,王憶最得意的是「這一年」的十二首組詩。這首組詩是2021年王憶制定的小目標:每個月寫一首詩,總結每月的感受、想法。在這本詩集中,她還向記者特別推薦了抒寫不同城市的詩,例如《奔湧的灕江》、《西街東行》、《從西直門到東直門》、《古北水鎮》、《北京最後一夜》等。王憶覺得,詩也像是一種影像,每讀一首就好像是在翻過去的老照片,在今後漫長歲月裏,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記憶。

  詩人王憶是敏感、熱情又含蓄的。她在詩中吐露「不做孤獨的靈魂」,她說:「我這一生或許不能走許多的路/但一定會遇到許多的人……我不願膚淺地過完這一生。」張愛玲、三毛、王安憶等女作家是王憶最欣賞的作家,王憶不僅喜歡她們的文章,還從她們的作品裏看到了一個女作家該有的姿態和模樣。對王憶而言,同樣被困在輪椅上的作家史鐵生更是她心中的榜樣,史鐵生作品所包含的內在精神時常激勵着她。

  王憶在寫作《擁抱月亮入睡》期間還進行了短篇小說的創作,希望可以在多種文體上嘗試拓展。她在短篇小說《逆流而上的治癒》中寫道:「從樓梯一顛一簸地爬上去,在他人看上去是如此艱難,實則並沒有多費力,只是習慣,用習慣應付艱難,現實也就沒那麼誇張了」、「不過似乎都是這樣,越想隨波逐流就越不會那麼容易逍遙自在,人總會在無意間發現自己還有那麼一技之長的小確幸」,細膩的筆觸、豐富的思考讓人動容。一路走來,在輪椅上逐夢文學的王憶付出很多心血也收穫漸豐。放眼未來,王憶充滿憧憬,期待自己能夠成為一位講好中國故事的小說家,繼續加強文學的虛構能力,寫出更多具有社會意義、人生價值、更能引發讀者共鳴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