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烏克蘭的前世和今生

  范 舉

  烏克蘭人是東哥特人與北歐的瓦良格(烏克蘭的航空母艦瓦良格,後來改造為中國的遼寧號)人融合所產生的民族,公元8世紀至10世紀,瓦良格人原來居住在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與北部的維京人(東哥特人)向南移動到了東歐平原上的,互相通婚融合,他們活躍在當地的商路上,瓦良格人同其他維京人一樣,從事着強盜和商人的雙重工作,也經常搶劫財物,擄掠人口,把奴隸運到君士坦丁堡出售。他們還受僱於東歐的東斯拉夫人的王公,充當親兵,從事征戰。其中一位瓦良格人領袖留里克還建立了留里克王朝,統治了基輔羅斯。基輔羅斯的瓦良格人逐漸與東斯拉夫人融合成為古羅斯人,也就是今天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

  東哥特人,公元3世紀時曾在黑海北邊建立一個帝國。世紀末在意大利建立東哥特王國。東哥特人自波羅的海地區向南擴張,建起一個其幅員由頓河至德涅斯特河(在今烏克蘭西部)的大帝國。在4世紀時期,臻於鼎盛。後來被匈人武力入侵征服(374年)後,大部分東哥特人臣服匈人,成為匈人的臣民,後來一些東哥特人沿頓河(450年)定居。後匈人在454年滅亡之後大部分東哥特人在狄奧多里克領導下入侵亞平寧半島。493年狄奧多里克稱意大利王。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征伐東哥特王國達20年(535年-554年),東哥特人終徹底敗於東羅馬帝國。9到13世紀以基輔為中心,出現了「基輔羅斯」的實體。後來烏克蘭及俄羅斯都脫胎於基輔羅斯,雙方的王朝傳承都來自基輔。

  有一部分的東哥特人遷移至克里米亞半島,所使用的語言形成了克里米亞哥德語。上一世紀初,高加索和烏克蘭地區,在俄羅斯沙皇帝國瓦解後,曾經出現過一個頓河共和國,是俄國內戰期間出現的一個反布爾什維克國家,1920年被紅軍佔領。頓河共和國由當地一支被稱作「克盧格」的頓河哥薩克人團體作為領導主體。頓河共和國分為10個州,他們都位於現今俄羅斯的羅斯托夫州、伏爾加格勒州、烏克蘭的盧甘斯克州和頓涅茨克州境內。在這個地區出現了哥薩克人,一群生活在東歐大草原(烏克蘭、俄羅斯南部)的遊牧社群,在歷史上以驍勇善戰和精湛的騎術著稱,被沙皇所收買,俄羅斯帝國於17世紀利用哥薩克騎兵向東方和南方擴張版圖,一直擴張到了海參崴。哥薩克人現多分布在俄羅斯的頓河、捷列克河和庫班河流域等地,屬歐羅巴人種東歐類型,使用俄羅斯語南部方言。

  蘇聯的名著《靜靜的頓河》被稱為哥薩克的悲劇史詩。在這部以中農葛利高悲劇為線索小說中,我們見識了一群極富浪漫色彩又充滿生命張力的哥薩克人,騎着戰馬衝鋒陷陣,在槍林彈雨中卻如閒庭信步。現實中的哥薩克其實並非一個民族,說得形象點他們可以被理解為一群擁有相同生活方式的人。哥薩克人的來源包括東斯拉夫人、俄羅斯和烏克蘭逃災荒的農民、韃靼人、高加索人、格魯吉亞人、卡爾梅克人和土耳其人等多個民族,過着類似遊牧民族生活,自由而散漫,勇武而彪悍的人被稱為「哥薩克」,它在突厥語中的意思為「自由的人」。

  近日來俄烏衝突陰雲密布,全世界都在密切關注局勢發展。俄烏衝突的發生既有複雜的國際背景,也有國內因素,是與烏克蘭的歷史文化特點有聯繫的。烏克蘭作為一個真正獨立的主權國家出現在世界版圖上是在蘇聯1991年解體之後。現在烏克蘭的面積為603,700平方公里,如果把俄羅斯也算作歐洲國家,那麼烏克蘭的面積在歐洲僅次於俄羅斯居第二位,素有「歐洲糧倉」之稱。烏克蘭的人口按2013年的統計是4,500多萬,2021年統計不算克里米亞地區是4,158萬人,其中烏克蘭東部的俄羅斯族人佔人口總數的17.3%。

  不過,GDP產值最高的是俄羅斯族人聚居的烏克蘭東部地區和南部的克里米亞,佔了烏克蘭的本地生產總值的7成。烏克蘭西部是大平原,主要是農業區,盛產糧食,GDP產值大約為3成。在美國的滲透下,烏克蘭西部2013年11月出現了「顏色革命」,多數人傾向西方資本主義,也有傾向加入歐盟和北約,其政客鼓吹大派福利和現金,使得烏克蘭西部的經濟急劇滑落。

  基輔距離莫斯科僅僅500公里,全部都是平原地帶,無險可守,如果烏克蘭西部出現親西方的政權,接受西方的武裝部隊進駐,北約部隊的坦克,一日之內就可以開到了莫斯科,俄羅斯毫無安全可言。北約已經5次向東擴張,俄羅斯與其面對亡國的威脅,倒不如先下手為強,揮兵逼近基輔,然後進行談判,希望令烏克蘭簽署城下之盟。這正是普京對於烏克蘭首都基輔圍而不打、邊談邊打、故意拖延進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