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離:周內先試「次密」 日後擴至輕症者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香港確診宗數三級跳,令隔離治療和檢疫設施不勝負荷。特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昨日表示,現時供密切接觸者檢疫的竹篙灣檢疫中心,已騰出第一期的單位,最快本周起改為社區隔離設施,接收無病徵或病徵輕微的確診者,並同步啟動「居安抗疫計劃」,原本要送往竹篙灣的密切接觸者之同住家人(次密切接觸者),改為在家檢疫;密切接觸者則可能居家檢疫14天。疫情最壞時,則安排無病徵或病徵輕微的確診者也改為家居隔離。特區政府強調,並非「一刀切」採用「居安抗疫計劃」,政府會根據四項因素,包括家居環境有無垂直傳播風險而決定。

  陳肇始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及公立醫院的2,000張第一級傳染病病床,使用率昨日已近飽和,儘管醫管局增加約600張第二級傳染病病床,並繼續以亞博館四個展館剩餘的500張隔離病床接收無症狀或病情輕微人士,但以目前確診數目增長速度,估計短時間內亦不足應用。

  至於密切接觸者的檢疫設施方面,竹篙灣檢疫中心、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等預計約有6,200個房間,但若每日持續新增數以百計確診個案,亦難避免供不應求,故正與數間酒店洽談作檢疫用途,惟仍然有限。

  特區政府因此作出應變,本周或將竹篙灣檢疫中心改作接收確診者的社區隔離設施,昨日並已開始把竹篙灣第一期檢疫人士移到第三及第四期設施以騰出單位,估計第一期最快本周,可接收沒有病徵或病徵輕微的患者。

  政府亦同步啟動「居安抗疫」計劃,衞生署會先安排密切接觸者的同住人士家居檢疫4天,有需要時進一步安排密切接觸者進行14天家居檢疫,倘疫情繼續惡化便作最壞打算,社區隔離設施將集中處理病情中度的患者,無症狀或症狀輕微患者則安排家居隔離。

  須戴電子手帶報告快檢結果

  家居檢疫和隔離人士須戴電子手帶留在家中,定期報告快速檢測結果和身體狀況,並遵照衞生署的指引及在指定日子接受病毒檢測,確認陰性方可解禁。另外,家居檢疫和隔離人士要自行經送遞或親友安排起居生活所需,民政事務總署將設求助熱線,社署亦會為有特殊情況需額外照顧人士作適當安排(見上表)。

  衞生署署長林文健指出,是否適合家居檢疫時會有風險評估,會考慮4項因素,包括環境是否適合,劏房或要共用廁所便不適合;另要安排同等風險人家居檢疫,當中次密切接觸者風險較密切接觸者低,不會一起檢疫;第三是有否接種疫苗、懷孕、年齡及有否其他疾病;最後是考慮是否弱勢人士,如年長無自理能力就不適合。衞生署除設查詢熱線,亦會提供心理輔導和情緒支援。

  醫管局前行政總裁、疫苗接種計劃專責工作小組成員梁栢賢昨日估計,未來數天確診個案將繼續倍增,甚至出現單日逾千確診,特區政府若不果斷改變現時的防疫政策,很快會拖垮醫療系統,故認同政府逐步將密切接觸者改為家居檢疫,並考慮將無症狀且接種了疫苗的確診者改為家居隔離,其間每日檢測,以預留床位予嚴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