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白皮書發布:將培育太空旅遊生物製藥等新業態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28日正式發布。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表示,未來五年,中國將培育壯大空間應用產業。推動空間應用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豐富應用場景,創新商業模式,深化通信、導航、遙感信息綜合應用。加快航天技術成果向經濟社會的轉移轉化,培育發展太空旅遊、太空生物製藥、空間碎片清除、空間試驗服務等太空經濟新業態,提升航天產業規模效益。
吳艷華表示,目前,中國在軌工作的各類衛星已超過500顆,廣泛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通信衛星為農村及邊遠地區1.4億多戶家庭提供遠程教育、遠程醫療、農村電商等服務,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遙感衛星影像累計分發超億景,有力保障氣象預報、國土規劃、生態保護、海洋經濟、災害應急等需求。北斗系統廣泛應用於大眾出行、智慧物流、精準農業,特別是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精準定位導航服務。航天技術推動了新能源、新材料等一大批新興產業發展,促進了智慧城市、無人駕駛等新業態的興起。
航天投入產出比達1:10以上
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趙堅表示,航天發展確實需要高投入,但航天及其應用所產生的效益更大。據初步統計,可以達到1:10以上的投入產出比。航天新技術的應用,帶來了產業發展的巨大變革,整體效益十分明顯。此外,航天的發展不僅推動了航天產業鏈的快速形成,而且賦能傳統產業,促使產業升級換代和提質增效。
「從世界範圍來看也是這樣的,具備堅實基礎的航天產業正在成為商業航天發展的沃土、多領域人才聚集高地以及新技術融合創新的橋頭堡。」趙堅說,航天技術輻射帶動作用日益提升,相關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在發展的模式上也逐步形成了行業應用集約化、爆發式增長。
加強空間信息與信息技術融合
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表示,航天發展要加強衛星應用與行業區域發展深度融合,強化空間信息和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拓展衛星公益服務應用。同時,還要加大航天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不斷壯大太空經濟規模,為中國建設科技強國、交通強國、製造強國、網絡強國貢獻航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