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化爐研選址屯門惹質疑 周浩鼎批欠諮詢 指當區已有堆填區骨灰場缺交通配套

◆環保署昨日宣布將發展新的焚化廢物設施,以逐步取代堆填區,初步選址屯門曾咀。圖為將軍澳垃圾堆填區。 資料圖片
◆環保署昨日宣布將發展新的焚化廢物設施,以逐步取代堆填區,初步選址屯門曾咀。圖為將軍澳垃圾堆填區。 資料圖片

  為達至「零廢堆填」及碳中和目標,環境保護署昨日宣布將發展新的焚化廢物設施,以逐步取代堆填區,今年上半年會對屯門曾咀中部煤灰湖這一可能選址展開環境影響評估及技術性研究,初步設定處理量約為每天4,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環保署亦計劃同步展開一項全港性選址研究,物色其他合適地點。立法會新界西北地區直選議員、民建聯的周浩鼎認為,該區已有已擴展的堆填區及骨灰場,質疑特區政府在新焚化爐選址一事上欠諮詢,要求特區政府須向居民作充分解釋,聽取市民意見。◆香港文匯報記者 馮禮士

  環保署昨日表示,都市固體廢物在堆填區分解的過程中所產生溫室氣體為廢物處理相關的主要排放來源,令廢物處理成為近年香港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源的第三位。特區政府除了推動源頭減廢及多種回收途徑外,亦須發展足夠的轉廢為能設施,把不可避免和未能回收的生活垃圾全面資源化,並增加本港轉廢為能所產生的電力能源。

  料日處理4,000公噸固廢

  環保署指出,石鼓洲旁興建中的I·PARK1將會是本港首個以先進焚燒技術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設施,該署亦會在今年上半年對屯門曾咀中部煤灰湖這一可能選址展開環境影響評估及技術性研究,初步設定處理量約為每日4,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

  環保署並計劃同步展開一項全港性選址研究,物色其他適合興建此類轉廢為能設施的地點,以及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及技術性研究,會全盤考慮地理位置、可用土地面積、環境影響、廢物運輸安排、處理廢物基建設施的布局等因素。這些現代化轉廢為能設施會採用先進的技術和結合相宜的社區設施或綠色旅遊概念,發揮一址多用協同效應,讓市民受惠更多。

  環保署兩個位於新界的堆填區亦將會作有限度擴建,其中新界東北堆填區擴建工程的設計、建造和營運合約由威立雅環境服務香港有限公司成功投得,相關建造工程將會於年初展開。至於位於新界西的堆填區,其擴建計劃規模由原來約200公頃縮減一半至約100公頃,有關工程將於年內公開招標。

  周浩鼎昨日就新的焚化廢物設施選址一事見傳媒。他表示,雖然理解特區政府要以轉廢為能設施作為環保安排及達至減碳目標,但對於選址屯門龍鼓灘附近興建第二個垃圾焚化爐則有所質疑,居民亦對有關選址有強烈意見及保留。

  質疑與未來屯門規劃相違

  他說,該區原來已有已擴展的堆填區及骨灰場,然而交通及整體配套欠奉,質疑特區政府在此前提下,為何要再在該處加入第二個垃圾焚化爐,又質疑有關選址與未來屯門的規劃是否匹配,「政府原本可以在新界西北發展更多創新及先進工業,目前興建第二個焚化爐是否與規劃相稱?」

  周浩鼎批評特區政府做法欠諮詢,以出稿方式公布研究選址,亦欠缺交代,敦促特區政府必須向居民充分解釋背後理據,聽取市民意見,並研究一籃子其他選址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