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議員群像】鄧飛:鬆綁吸外地生 建港教育品牌

◆ 鄧飛強調,特區政府要推銷香港教育,並鼓勵香港教育團體加強宣傳,向外地推廣香港本地課程的優勢。圖為香港DSE考試現場。 資料圖片
◆ 鄧飛強調,特區政府要推銷香港教育,並鼓勵香港教育團體加強宣傳,向外地推廣香港本地課程的優勢。圖為香港DSE考試現場。 資料圖片

  香港有學生選擇考IB、GCE A Level到海外升學,但同樣備受國際認可的香港文憑試(DSE)為何不能吸引其他地方的學生報考?新任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聯會副主席鄧飛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認為,香港學校現時面對生源不足的問題,倘放任縮班殺校,不利本地教育發展。作為中學校長的他,期望在議會內推動特區政府拆牆鬆綁,放寬外地學生來港就讀的限制,及對外加強宣傳,以打造香港教育國際品牌,同時為香港培養更多熟悉本地社會、切合香港未來所需的人才。◆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龍

  所有成熟的大都會都會面臨人口老化問題,導致學校生源不足,甚至勞動力不足,因此世界各地都在競爭高質素的外來人口。在鄧飛眼中,等到某個行業人力極其欠缺時才輸入人才已是錯失時機,認為在現時香港生源下降的趨勢下,與其縮班殺校、扼殺教育界發展空間,不如及早吸引更多外地學生來港升學就讀,用香港的教育模式培養人才,「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可熟悉香港環境,及提升對香港的認同感,切合香港未來所需,才能在根本上解決許多社會問題。」

  DSE能選中英文 具競爭優勢

  IB和GCE AL吸引世界各地不少學生報考,其實香港文憑試(DSE)亦可以具有同樣吸引力。根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資料,現時全球約300間高等院校歡迎DSE考生申請入學。在此現有優勢以外,鄧飛認為香港的教育對比其他地方還有獨特之處,例如DSE的競爭沒有內地高考或新加坡A Level般激烈,但教學質素及學術含金量非常高,「許多香港學生到外國考試都能獲取較好成績,而且香港DSE有中文及英文選擇,為不同母語的學生提供方便,具備競爭優勢。」

  鄧飛強調,特區政府要推銷香港教育,並鼓勵香港教育團體加強宣傳,向外地推廣香港本地課程的優勢。同時,要打造香港教育國際品牌,特區政府首先需要拆牆鬆綁,放寬外地學生來港就讀的限制。

  他坦言,香港對外來學生的要求「極苛刻」,學生的父親或母親必須在香港工作,子女才能以受養人簽證的方式取得香港身份證,且每年均須續簽,才能進入香港學校就讀。他在教育界多年,了解到有許多內地家長、東南亞的華僑希望把子女送到香港讀書,但沒有途徑,因此轉往其他地方,「全世界都在爭奪學生而香港不爭,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一件事。」

  教育國際化助講好中國故事

  不過,目前香港社會每每關注教育議題,都只專注本地層面,未有循更廣的視野去作考慮,亦無對外擴展的企圖心。鄧飛說︰「不要低估教育國際化隱含的戰略意義,吸引更多人到中國香港讀書,亦有助於講好中國故事。」作為選委會界別裏的教育界聲音,他未來會積極推動香港教育國際品牌的議題,並向各界進行游說工作。

  他認為,有關發展能幫助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具有不同的特點及分工模式,香港有再工業化計劃,會吸引很多內地廠商來港發展,同時亦可向內地輸出一些合適的人才,加強人才流動,真正達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冀兩地政府牽頭辦合作交流

  與此同時,創造機會讓香港年輕人吸收其他地方的經驗同樣重要。鄧飛說,內地的企業現時要求較高,且香港學生未必可立刻適應內地生活,建議香港的大專院校可與大灣區內地企業合作,讓學生在畢業前有機會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實習,探索適合自己發展的路線。他指,現時已有部分院校開始推動,但希望特區政府和內地政府進一步參與及牽頭,以創造更多機會,「香港要參與和內地其他城市的良性競爭,包括吸引人才及爭取優質產業進駐,各取所需,發揮所長,才是真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