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澳門新加坡 分隔資助樓私樓市場 港居屋轉售限制仍太鬆 炒風恐難遏

◆ 郭偉强認為現在的問題是大家不想用公帑興建的資助房屋變成炒賣工具,跳不出框框就只會維持現狀。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 郭偉强認為現在的問題是大家不想用公帑興建的資助房屋變成炒賣工具,跳不出框框就只會維持現狀。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 張翹楚
◆ 張翹楚

香港、澳門、新加坡資助房屋轉售限制
香港、澳門、新加坡資助房屋轉售限制

  香港向有「炒賣天堂」之稱,炒股、炒樓、炒鞋、炒袋、炒演唱會飛、炒壽司郎籌……但如果連作為安居的資助房屋都淪為炒賣工具,情況就很不正常。面對居屋炒風熾烈,政府早前終於「做嘢」,宣布今年資助房屋收緊轉讓限制。事實上,對比香港的鄰埠─澳門及新加坡,香港的資助房屋收緊轉讓限制仍算寬鬆。香港文匯報訪問多位政界、學者及測量師等,總結「六大死症」令居屋政策變質,有議員認為政府應參考新加坡做法,將公私營房屋市場完全切割,才能最大程度還原房屋的居住本質。◆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倫樂

  「置業階梯」這四個字,常見於政府房屋政策之中,顧名思義,即政府希望透過公營房屋政策,能協助市民一步步由出租公屋,到入住居屋等資助房屋,最終將市民推入私人市場購置私樓,分享樓價上升帶來的財富成果。然而對比澳門及新加坡,它們對資助房屋的轉讓限制就嚴得多,其中澳門最辣,並將資助房屋市場與私樓市場完全分隔,規定轉售只能原價售回予政府。

  新居屋搶崩頭 舊居屋無人吼

  一向建議收緊居屋轉售限制的立法會議員、工聯會郭偉强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置業階梯其實已經實施數十年,基層市民最終能購置私樓自然是好事,惟當代價是市民透過短時間內賣樓獲利而達到這個目標,但卻要於私人市場上購入面積更細的單位,而接手的基層更不幸地要用更高昂價錢去接貨上車,就應該思考政策是否有問題,因為本來居有定所後,就應該是改善生活,「這個迷思要打破。」

  他指,有一個問題是政府需要正視,就是「白居二」的原意是除協助市民上車外,亦希望活化舊居屋市場,但政策落地到市場後,樓齡新的新居屋、綠置居等卻是「白居二」人士的首選,一窩蜂爭購,推高這批新單位的樓價,最後出現一個情況是舊居屋市場無法活化,而新樓齡的資助房屋就「搶崩頭」。

  房委會昨天宣布,今年收緊資助房屋轉讓限制,業主在「居二」市場轉售年期限制,將由兩年延至5年,補地價後在公開市場出售單位,年限則由10年延至15年。業界普遍認為對炒風有一定程度遏抑作用,但要視乎政府供應能夠跟上及樓價升跌,如大環境與今天差不多,新措施其實只是將「炒風」延長3年。

  取消補地價降低投資價值

  郭偉强指,當居屋經過15年後補地價就能變成私樓,其投資價值就會浮現。他說:「這情況下你說公私營比例七三比都無意思,因為15年後可能變回五五比。」他認為置業階梯最終目標不一定要買私樓,提出政府可直接取消補地價措施,但居屋只能出售予綠表人士或合資格「白居二」等,換言之居屋永遠只能於綠表市場流轉,令單位的投資價值及需求下降。

  政府曾指,若將資助房屋市場和私人住宅市場完全分割,會對資助出售單位的供應造成很大的影響,亦擔心收緊轉售限制推高樓價,與滿足中低收入家庭置業需要的目標背道而馳。郭偉强認為這個說法匪夷所思,因為現在居屋供應少,對市場影響力卻竟然被如此放大,而且現實是居屋價格如今已被推高了。

  郭偉强說,香港樓價高企,政府要透過資助房屋解決基層住屋需要,就只能劃開一個市場,類似新加坡將公私營房屋完全分割,否則一邊叫年輕人用心上進,但另一邊收入升幅卻無法追上樓價,年輕人可以想到的只是供樓做「樓奴」,這並不是香港人想要的生活模式。他說:「現在的問題是大家不想用公帑興建的資助房屋變成炒賣工具,跳不出框框就只會維持現狀。」

  籲港府集中提供出租房屋

  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亦認為,現時資助房屋的轉售限制過於寬鬆,當前資助房屋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市民卻能想像到未來有一天,補地價後資助房屋就能像私樓般轉讓,居屋炒風就會出現。他認為既然資助房屋屬資助性質,是否亦應限制轉售的金額不得高於某一升幅。

  此外,他亦指,在房屋土地供不應求下,政府應該集中精力推出出租公屋,而非推出可轉售的居屋。他說:「香港應該集中去提供出租房屋,而不應該考慮資助房屋是否可以在市場上轉售的問題,這樣一來可減少炒賣問題,亦可以集中去提供資助房屋的居住功能,令政府在房屋供應上有更大話語權,例如更有效地分配資助房屋,甚至可以減少寬敞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