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瞬間:踏雪尋梅古詩詞
◆鍾 芳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每當吟誦起元代王冕的這首《白梅》,眼前總會浮現出一幅秀美的雪景梅花圖。寒風凜凜,冰天雪地,百花寥落,唯有朵朵梅花噴芳吐艷,疏影橫斜,幽香陣陣,將清冷的冬日點綴得生機盎然,令人望之肅然起敬。
梅花是我國十大名花之首,不論是「梅蘭竹菊」四君子,還是「梅松竹」歲寒三友,梅都是獨佔鰲頭的。梅花又叫報春花,在傳統文化中就是傳春報喜的象徵,以其獨步早春、高潔不屈的品格與勇敢頑強、謙虛奮發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雪中寒梅最引人觀賞,踏雪尋梅便由此而生。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錦篇妙句,許多詠梅花雪韻的詩詞賞心悅目,情深意長。
「憶昔孟老號狂客,尋梅不顧瘦驢疲。雪花梅花共徜徉,情高獨得詠梅句。」唐代孟浩然歸隱山林,一生酷愛梅花,他最為經典的形象就是騎驢踏雪尋梅。明代張岱的《夜航船》裏記載:孟浩然情懷曠達,常冒雪騎驢尋梅,曰:「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時值隆冬,大雪紛紛,孟浩然離開長安回老家襄陽,騎着一頭驢子自灞橋徐徐而過,道旁傲立幾株臘梅,枝幹被白雪覆蓋,朵朵寒梅迎風傲放,盈盈枝頭。孟浩然詩興大發,不畏嚴寒,興致勃勃地欣賞梅花,直入深山老林中。孟浩然的好友王維還專門畫了一幅《踏雪尋梅圖》,讚賞孟浩然「不畏風雪為寒香」的精神。從此,踏雪尋梅成為古代文人雅士淡泊名利、嚮往寧靜閒適生活的精神寄託。
宋代盧梅坡在《雪梅》詩中寫道:「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寒冬驟然而至,梅花迎着漫天飛雪,衝破寒冷,鬥雪吐艷,暗香浮動,可謂一樹獨先天下春。詩人雪中尋遊,看梅花映雪,瓊花紛落的神韻,覺得「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梅不如雪白,雪不如梅香,梅雪爭奇鬥妍,各顯其美,它們二者相依,取長補短,勾勒出一幅冷艷優美的報春圖。
宋代陸游是一位詠梅大家,寫有150多首詠梅的詩詞。「一樹梅花一放翁」,他就是梅花,梅花就是他,簡直進入了花人合一的境地。其《落梅》二首寫道:「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醉折殘梅一兩枝,不妨桃李自逢時。向來冰雪凝嚴地,力斡春回竟是誰?」大雪紛飛,狂風怒號,梅花愈加表現出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越是冷得徹骨,越是冰中孕蕾,雪裏放花,鐵骨錚錚,高格清韻,試論百花,誰可與之比擬?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毛澤東主席的這首《卜算子·詠梅》,立意新穎,高昂奮進,將寒梅的品質刻畫得既形象又深刻。透過這紛紛揚揚的冬雪,蹁躚而來的梅花釋放着馨香和暖意,鼓舞着人們不畏艱險,勇往向前,自強不息去迎接春天的到來。當大地回春,它默默隱沒在百花叢中,悄然離去。這樣的氣節、這樣的風骨,無不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和崇高品格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