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味經典】登鸛鵲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描寫詩人登上鸛鵲樓所見的壯麗景色,同時抒發了奮發向上的情懷。全詩意境闊大,氣勢豪邁,語言淺白,情、景、理三者兼備。
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景色。詩人描寫景物,不可能把所見的東西全都寫進詩裏,必須精心選擇,適當剪裁。詩人獨具匠心,選出景致中最突出也是最主要的「白日」、「黃河」兩景,着意地加以描繪。詩人登上鸛鵲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條山,並看見白日順着山勢緩緩西沉;接着詩人將視線往下移,俯瞰濁浪翻騰的黃河,河水滾滾東流入海。詩人從兩個角度,僅用十個極其樸素淺顯的字,就把一幅遼闊無比、蒼茫雄渾的黃河落日圖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詩人即景生情,在後兩句抒發胸懷,表示若想放眼千里,就應當再上一層樓。這兩句詩不但切合「登樓」這個題目,而且說出了「站得愈高,看得愈遠」的道理,同時也顯露了詩人高瞻遠矚的胸襟和奮發向上的精神。人要登高才能擴闊自己的視野,要不斷努力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實在是至理名言,難怪它能成為傳頌千古的經典名句。
這首詩雖然是絕詩,但卻很講究對仗。前二句是工對,平仄及詞性相對,「白日」和「黃河」、「山」和「海」是名詞相對,而且門類相同,「依」和「入」、「盡」和「流」是動詞相對。後兩句是流水對。流水對的要求嚴格,既要保持詞語對偶工整,又要使前後兩個詩句的意思連貫。「欲窮」和「更上」是動詞相對,「千里」和「一層」是數量詞相對,「目」和「樓」是名詞相對,對偶工整完美,而且兩句之間的意思聯貫而下,藝術技巧高超。
賞析由不同的專家、學者撰寫,教育局修訂;書法由陳用博士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