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跳出殿堂 線上+線下「圈粉」年輕一代

●以往敦煌舞蹈常在舞台上表演。 資料圖片
●以往敦煌舞蹈常在舞台上表演。 資料圖片

  從登上舞台赴海外傳播千年敦煌文化,到跳出劇院的「殿堂」深入街頭,手把手教小朋友擺佛手造型、舞動飛天綢,甚至走入網絡「圈粉」現代年輕人,敦煌舞近年來頻頻攜「佛國世界」親近民間。日前,印有曼妙舞姿、精美造型飛天舞者的《絲路花雨》、《大夢敦煌》、《敦煌盛典》等經典敦煌舞的宣傳海報亮相蘭州市重點繁華路段,吸引不少來往民眾駐足欣賞「街頭飛天」。

  蘭州市民王文華說,發達的網絡讓人們接觸到越來越豐富多元的文化,敦煌舞「酒香也怕巷子深」,這種走到街頭的方式,能在無形中加深普通市民對敦煌文化的記憶。除了以海報等定格的形式出現在街頭,不久前,「飛天仙子」在湖北武漢文旅博覽會展區,手把手教當地小朋友敦煌舞舞姿,其勁健舒展、靈動飄逸的反彈琵琶舞和飛天火焰綢舞中的動作,也引得在場民眾模仿。

  還原歷史場景

  有16年演出經驗的敦煌舞者亢蕾,之前先後赴日本、法國、英國、巴基斯坦等多國表演。在她看來,以前在海外基本都是以舞台的形式展現,舞者演繹,觀眾在台下欣賞。而今因為疫情在國內推介,敦煌舞走下舞台得以貼近民眾,她說:「敦煌舞因為來源於敦煌壁畫,以前很多人認為它非常神秘,現在則更多與大家零距離接觸。」

  作為敦煌舞開山之作的《絲路花雨》,近期經過「二次挖掘包裝」,以精彩絕倫的舞蹈表演,沉浸式的舞台空間,配合頂尖的視覺效果技藝高度還原歷史場景,在網絡平台嗶哩嗶哩(B站)再現千年前的絲綢之路。《絲路花雨》取材於敦煌莫高窟壁畫藝術,博採各地民間歌舞之長。自1979年創排以來,共演出3720場,先後出訪40多個國家和地區,觀眾達500多萬人次,被稱為「中國舞劇史上里程碑」。

  甘肅演藝集團歌舞劇院負責人介紹說,通過網絡平台將中國經典舞劇通過VR、多地取景實景化拍攝表演等二次包裝,用視頻的方式將最精華部分展現出來,通過傳統電視和網絡平台呈現,讓束之高閣的舞劇更加接地氣,也讓受眾群體更趨於年輕化。

  拉近觀眾距離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絲綢之路研究所所長侯宗輝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以《絲路花雨》為代表的敦煌舞以駐場演出為主要形式,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是在特定時間、固定地點演出。現在通過和國內新媒體合作,順應潮流與趨勢,拓展傳播渠道,「線上+線下」拉近了《絲路花雨》和觀眾的距離,特別是把美輪美奐的舞台表演藝術推介給數量龐大的青年群體,培養形成一批新的消費群體,對提高《絲路花雨》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有幫助。

  「敦煌舞『親近民間』對絲路文化的傳播也有很強的啟迪和引導作用。」侯宗輝建議,注重絲路文化線上推廣方式,加大與知名線上企業和媒體平台的合作,定製開發絲綢之路文化主題和有關景區景點的產品開發和產品供給,佔領市場,增強傳播效果。同時,加強區域合作與交流,以「共享共建共贏」的理念推動絲路文化的整體營銷,聯合不同資源,開發不同模式,打造共同的消費市場,提升產品質量,達到美美與共的效果。 ●文: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