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正面價值觀教育 培育德才兼備接班人
教育局向全港中小學發出通函,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鼓勵學校加大力度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協助他們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在學業、生活和成長中遇到的機遇和挑戰。開展包含愛國教育在內的價值觀教育是世界主流做法,在香港「一國兩制」實踐的新時代,加強學校價值觀教育,切合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透過多元化、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從小培育國家觀念、尊重法治、傳承人類文明和中華優良文化等方面的品德,可以為香港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新一代,確保「一國兩制」事業後繼有人。
學校不但是傳授知識之地,更是育人之所。幫助學生建立正面價值觀及積極人生態度是學校的應有責任。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學校的價值觀教育,英國強調推動「英國核心價值」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日韓均在學校教學中將品德教育融入各科教學;早在1982年,美國就推出「藍帶學校」計劃,規定傑出學校的衡量標準之一,就是將價值觀教育置於重要地位。可以說,香港在中小學開展價值觀教育,吻合國際教育的主流方向。
過去多年,「違法達義」、「公民抗命」、甚至「港獨」自決等歪理謬論,被政棍用來荼毒青少年;有長期騎劫教育專業的政治組織及其成員,利用通識教育、借「批判性思維」的名義,向學生灌輸極其錯誤的歷史知識、國家民族觀念,導致部分學生是非不分,法制觀念淡薄扭曲,走上違法犯罪邪路而被拘捕、起訴及判刑,付出沉重代價,令人痛心;有學生迷失人生方向,精神空虛,萎靡不振,公德心嚴重缺失。這些問題不糾正,長遠勢必窒礙香港進步,更凸顯加強正面價值觀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香港國安法出台實施、新選舉制度逐步落實,香港回復平穩有序發展,校園也轉趨安寧,為學校加強價值觀教育帶來契機。此次教育局公布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要求學校引導學生樹立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等十項首要價值觀和態度,培養學生勤奮和樂於勞動的美德,成為有自理能力、勤奮向上、有責任感及堅毅精神的新一代。整個課程架構全面、均衡、富有針對性,社會各界反應正面。
其中,課程架構強調應從小加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協助學生從小正確認識國家歷史、欣賞中華文化及傳統價值觀、尊重國家象徵和標誌(包括國旗、國徽、國歌)、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建立國民身份認同,明瞭身為中國人,有共同保護國家、休戚與共的責任。愛國天經地義,通過價值觀教育,讓莘莘學子明白個人、香港與國家骨肉相連的關係,增強學生的國家觀念、民族感情、國民身份認同,重視修身齊家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建設更美好國家和香港為己任,積極裝備自己,成為遵紀守法、對社會有貢獻的良好公民,這正是學校加強價值觀教育的應有之義。
價值觀教育貫通小一至中六整個中小學階段,教學方式應寓教於樂,課程必須切合學生成長的特質和發展需要。課程架構建議學校運用生活化的題材,以跨學科價值教育的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經歷。有建議舉辦紀念九一八事變及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的學習活動,以及持續邀請各行各業精英,包括內地科學家、奧運金牌運動健兒及本港精英運動員與師生分享奮鬥歷程,透過勵志故事鼓勵學生建立堅毅、勇於接受挑戰等正向思維。相信運用喜聞樂見、潛移默化的方式,價值觀教育能夠事半功倍,啟發學生發揮潛能、追逐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