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教與學】兒歌中練兒化音 跟着節拍學翹舌
在香港學習普通話,同學都覺得翹舌音和兒化音有難度。其實這兩個發音都不難,難在習慣的養成。因為我們的舌頭都是軟的,都能夠翹起來,只是某些方言區的人,不習慣翹舌。
在《漢語國際教育用音節漢字詞彙等級劃分》中的「普及化等級漢字與音節」表中,共納入608個音節,其中平舌音的音節是48個,翹舌音的音節是104個。可見翹舌音在漢字比例中的分量。學生如果翹舌音讀不好,那麼在考試中他的出錯頻率就會非常高。
要解決翹舌音的問題,多練習兒化歌謠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如果兒化音的問題解決了,那麼我們的翹舌音就更不成問題了。
兒化歌謠,因同韻而上口,因生活化而有趣。再加上老師在教授的時候,把節奏感、動感表達出來,那麼兒化歌謠是很有語言魅力的。
比如下邊這一首歌謠:
《星期天》
有那麼一個星期天兒,
我家的門口兒一拐彎兒
來了個老奶奶在路邊兒。
拄着一根長拐棍兒,
手提的東西一大籃兒,
走一步挪一點兒,
走了半天沒多遠兒,
原來她是串親戚兒,
忘記了住在哪個院兒。
我急忙跑到她身邊兒,
左手攙她的胳膊腕兒,
右手又提起了大竹籃兒,
穿胡同兒,邁門檻兒,
幫她找到了那一家兒。
老奶奶笑得瞇縫着眼兒
問我姓兒,問我名兒,
問我家住在哪一邊兒,
請我到他家玩兒一玩兒。
我被她誇得紅了臉兒,
甩着兩條小細辮兒,
說了一聲別客氣,
我要和夥伴兒去公園兒。
去公園兒!
這首是我小時候的兒歌,有些詞語句我做了一些改編,然後教學生讀。讀的時候先從詞入手,「星期天兒、拐彎兒、路邊兒……」因都是前鼻韻尾,所以教他們發音時,首先告訴他們哪兒是軟腭,讓他們用舌頭去感受軟腭部位,再告訴學生:不用再發前鼻韻尾音了,只需做一個動作:張大嘴巴發a音,一邊發a音,一邊用舌尖向軟腭的地方夠。老師要做分解式慢動作 ,讓學生跟着模仿。學生會做這個動作之後就讀詞。這樣音素、音節、詞語,句子的練習便有節有序地完成了。
老師範讀的時候除了兒化還要注意輕聲,因為有了輕聲,它的節奏感,韻律感才能更強,並且有一種跳躍性的活潑。學生們很喜歡讀。這樣在音節中集中訓練,在句子中強化訓練,可以使學生的舌頭更靈活地屈、伸、捲、彈,在讀翹舌音的時候,出錯率會大大下降。
語常會支持普通話研習社舉辦的「樂遊香港文化-短片製作及問答比賽」現正接受報名,詳情可參閱活動網址︰http://www.mandarin.edu.hk/index.php?route=news/news/show&news=52
● 榮容(香港普通話研習社創辦於1976年,是香港地區首個專注推廣普通話的民間團體,並致力提供各類型的普通話課程。)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