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昔】霸主不忘舊恩 交戰順便還債
上一期說了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好不容易才在秦國的幫助下,返回晉國即位。今期就來看看欠了各諸侯一屁股人情債的晉文公,是如何應對當時的國際形勢。
根據史書記載,晉文公回國那一年是公元前636年,一年後,周王室爆發內亂,周襄王的弟弟子帶聯合外族攻打周朝。襄王逃到鄭國,落難之時,想起了晉文公,於是命他勤王。晉文公也不負眾望,聯合秦穆公打敗了外敵,迎回周天子,這一功績,讓他離霸主之位近了一大步。
到了公元前633年,國際形勢又有變化。這時宋襄公已經在泓水一役大敗,中箭而死,楚國則乘勢進逼,聯合了曹、衛、陳、蔡等小國,包圍了宋國都城商丘,形勢危急之際,宋國派人向晉國求援。晉文公接信後,想起宋襄公當初待自己不薄,不但收留自己住了一陣,還送了20輛馬車給他,這人情債得還,於是親率大軍救援宋國。
不過對於晉文公來說,宋國恩情要報答的同時,曹共公那次在澡堂偷看自己裸體的大仇也不能不報,這次曹國跟楚國站到同一邊,正是報仇良機,於是在救宋之前,先到曹國一趟,生擒了曹共公,出了這一口烏氣,然後才趕赴宋國,兩軍在陶丘對峙。
面對楚國,其實晉文公也很尷尬,畢竟當年楚成王亦請他吃了一頓飽飯,對自己也是不錯,所以兩軍對陣時,晉文公想起當日立的誓,就命令全軍向後退三舍之地,約是現今的90里,這就是退避三舍這個成語的由來。
至於楚軍這邊,其實楚成王也不想跟晉文公決戰,不過他自己沒親身統軍,於是派人通知楚軍主帥子玉退兵,怎料子玉卻來了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堅持要跟晉軍決戰。眼看晉軍退卻,子玉覺得機不可失,立即率軍向前推進,兩軍就這樣一進一退,來到一個叫城濮的地方。
晉軍退了三舍,晉文公自認人情債還足了,見楚軍不知好歹地追上來,就先發制人出兵攻打楚軍右翼,然後用戰車拖着樹枝往後跑,扮成大敗退的樣子。其實子玉追擊這決定不算錯,因為他手上除了有楚國的主力部隊,還有5個小國的聯軍,人數比晉軍更多。只是交手後沒多久,楚軍右翼就先被主動出擊的晉軍打退,然後左翼又因為追擊佯敗的晉軍,陷入晉軍的伏擊圈後被擊潰,子玉見到左右兩翼都敗了,只好帶着中軍逃跑,這就是歷史上的城濮之戰。
獲勝的晉文公立即廣發英雄帖,要天下諸侯來會盟。這次被稱為踐土之盟的大會熱鬧非常,不但魯、宋、衛等小國參與,連周襄王也親自現身感謝救命恩人,家道中落的齊昭公也跑來參加。城濮之戰與踐土之盟,象徵晉文公正式成為春秋霸主。
不過,晉文公也真的年紀大了,公元前628年冬,晉文公去世,享年七十,由兒子晉襄公即位。我們說到春秋霸主之時,齊桓晉文一直是代表人物,中文課程也要讀《孟子》的《齊桓晉文之事章》,但大家也要留意,威名赫赫的晉文公其實稱霸時間不長,大約只當了5年霸主就死了。
●布安東(歷史系博士,興趣遊走於中西歷史文化及古典音樂。)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