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攻略:艾灸通經絡

●艾灸
●艾灸

  ●香港註冊中醫師 楊沃林

  古人常說:「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

  宋代醫書《扁鵲心書》記載:「針之不到,藥之不及,必須灸之。」

  艾灸看似簡單,卻是養生至寶,古人對它推崇備至。

  在《黃帝內經》記載中,艾灸是和針刺、砭療、按摩導引、湯藥並列的治療手段之一。

  古代艾灸多是在山洞修煉的真人用來驅寒祛濕的,道家用艾比醫生更厲害。

  艾草是向着太陽生長的野草,艾葉燃燒時會揮發出一種特殊的揮發油,這些物質對多種病毒有抑制和滅殺的功能。

  現在很多艾條都不是用純艾草做的,「堵」是很多疾病的根源,不管是氣滯血瘀,還是腦梗、心梗、動脈硬化,它們的根本,都是一個「堵」字。

  微循環(經絡)都是處於身體的外端和遠端,這些地方先形成瘀、堵,慢慢再向裏蔓延。微循環瘀堵達到50%,這時候人體開始走向快速衰老。微循環瘀堵到70%至80%,基本只有人體的中間部位循環暢通,四肢和遠端的微循環都基本不行了,人的生命也就快到了盡頭了。

  身體經絡不通會出現的問題:

  冷:除了頭涼之外,身體其他某些部位發涼,比如最常見的是手腳發涼,常常是經絡不通的信號。因為人的體溫是由氣血輸送來決定的,氣血旺盛,體溫才會正常。哪個地方發冷,哪個地方可能經絡不通,氣血難以到達。

  熱:經絡不通引起的熱,主要表現為身體某些地方低熱、乾燥,或者局部異常出汗。這是因為體內經絡不通,熱氣不能通過正常渠道散發出去引起的。

  麻和木:經絡不通進一步的發展就是麻或木,比如我們盤腿坐得太久,下肢氣血不通,就會疼痛;接着,經絡被堵死,氣血徹底不通,雙腿就會麻木,只有改變坐姿,氣血通暢才能恢復知覺。

  酸:如果機體某個部位無故發酸,或者輕微運動也發酸,則說明該部位經絡不暢通,氣血供應減慢。這個時候,拍打、按摩所在的經絡,就可能發現潛在的痛、腫、脹等經絡不通的症狀。

  腫和脹:腫常由血瘀引起,脹由氣滯引起,這兩種情況都說明相對應的經絡出現了瘀堵。

  中醫常用的升溫方法,就是通經絡的好方法——艾灸。體溫升高能排寒祛濕、促進氣血流通,衝破瘀堵的經絡。

  艾灸是將艾草加工成艾絨、艾條等後,將其點燃,放置在體表的腧穴或病變部位燒灼和溫熨,其溫熱刺激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傳導至全身,從而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艾灸還可調和陰陽、防病保健、補中益氣、消瘀散結、溫經散寒,常用於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

  艾灸之火是純陽之火,具有走三陰通十二經之功,艾火連續燃燒,可使艾火的純陽溫熱之氣由肌表透達經絡,又因經絡和臟腑相互聯繫,能使陽氣通達五臟六腑。

  當然必須由專業人士去判斷是哪條經絡的瘀堵,有針對性地使用艾灸升溫通經絡,才能發揮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