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林:支持推廣粵劇為品牌增加生命力

「港產陀飛輪」萬希泉,包含着兩代人的傳承故事。創辦人沈慧林(William)將父親的工匠精神加乘自己的市場營銷專業,將「中西合璧」的香港特色融入本地品牌之中。近期萬希泉冠名贊助新編粵劇《呂布情傾貂蟬》的宣傳,在港鐵沿線燈箱和紅隧入口投放廣告,市民關注度甚高。這對William來說,無異是一種雙贏,粵劇文化的注入更令品牌提升活力。
過往萬希泉常起用名人明星代言合作,今次獨闢蹊徑首次贊助粵劇宣傳,William感慨對品牌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本身我們作為香港品牌,多運用中西合璧的元素,同時我們始終熱烈推崇中華文化,致力開拓這類產品,例如我有很多創作理念其實來自於我父親的藏品。傳承和宣揚中華文化是我們品牌的使命,我們所吸引到的客戶也非常熱愛中華文化,粵劇也是其中一部分。」
考慮研發粵劇主題陀飛輪
對William而言,這次合作無異於雙贏,「品牌最重要的是保持生命力,需要不斷加入新的文化元素。透過贊助粵劇宣傳,令我們品牌增加了生命力,一方面希望我們的客戶留意到這次粵劇演出,另一方面也希望喜愛粵劇的朋友更了解我們品牌的工藝和文化底蘊,這已經是很大的得着。」他稱,自己正與施姐研究深入合作的可能性,「施姐在發展粵劇方面有着長遠的計劃,如果我們可以合作設計粵劇主題陀飛輪,自然是一件開心的事。」
現時很多年輕或二代企業家除繼承發揚本業外,亦願意資助文化藝術發展,William這次在新晉班主施姐的帶領下跨入粵劇領域,即被這項傳統文化深刻吸引猶如「中毒」,「每次去看綵排都好開心,期待下個月欣賞到完整的演出!」他坦言,雖然自己少時看過粵劇,但此次合作卻是首次「親密接觸」,「施姐不僅是資深傳媒人,對粵劇也是真心推廣,她不惜工本打造整場演出,可以看出她的情懷,和想要宣揚粵劇文化的誠意。只要是施姐的項目,萬希泉都會支持!」
籲年輕人跳出舒適圈
William當年在美國修畢經濟學碩士後回港任職投行,不久後卻棄高薪厚職決定創業,這種決定並非偶然,原來他自小便已具有「跳出舒適圈」的概念,熱衷嘗試新鮮事物,崇拜出色的叻人,以他們為目標。他憶述道:「我中學時的成績是全級第40名,前40名可以入精英班,老師讓我自己決定是在精英班排尾還是普通班名列前茅,我選擇入精英班學習更多知識;後來我會考成績20多分,若留港不夠突出,不如試下去美國留學闖蕩,一開始在南加州大學讀,後來康奈爾大學和紐約大學同時收我讀碩士,我選擇離開已適應的環境,去康納爾大學深造……」這特性就直接影響了他創業的成功。
一個品牌創立初期困難重重,他為了打開市場吃盡不少閉門羹。對在歐洲品牌主導的高格調腕錶界突出重圍是憑「堅持」二字企穩陣腳。「其實人與人的協商是一種相互的關係,要放下自尊和自保心態,主動了解對方拒絕的原因,只有先體諒對方,才能換來對方的體諒,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今創立於2011年的萬希泉已成功躋身國際,業務拓展至多個國家及地區,William經營品牌的成功秘訣在哪?他表示:「品牌最重要的是具有獨特性,保持生命力。萬希泉通過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合作元素,將生命力注入陀飛輪之中,發光發熱。」William不認為萬希泉與歐洲百年鐘錶品牌存有競爭關係,如同每一隻錶都有不同的定位和客戶群體,以滿足不同人的需求,「我們會確定自己的定位,延續特色設計,逐步做好產品和品牌基礎,自然會吸引到對應的客戶群體。我們的客戶並不是一世只買一隻錶,而是單純欣賞我們的設計,儲多一隻錶來收藏。」今時今日,腕錶已並非生活必需品,買腕錶更代表對收藏和藝術的追求,以及對精工細品和工匠精神的欣賞,每一隻陀飛輪從零做起需時六個月,精工細品,可謂款款限量。
「港潮」文化連結大灣區
近年,William決心用文化紐帶連結大灣區,因大灣區對廣東歌、電影等港產文化元素都較為熟悉,「我們在香港做的活動,大灣區很快便有迴響,以大灣區為基礎繼而打開全國市場,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他建議初創業的年輕人勇敢跳出舒適圈,調整心態,學會換位思考,知己知彼,就有機會成功。
斟洽劍神張家朗合作
品牌十周年之際,William預告將與NBA新秀球星拉梅洛鮑爾(LaMelo Ball)合作,為他量身訂做腕錶,相信將成為球迷間的熱話。他又透露正與新鮮出爐的東奧金牌選手劍神張家朗初步洽談,希望促成合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品牌的「港潮」之路將愈走愈遠。
萬希泉既有與多位香港、國際明星合作推出的聯名款,亦有盛唐六駿、青花等中國風系列,可謂將「中西合璧」的「港潮」演繹得淋漓盡致,「我們是民族品牌,做的是民族工藝,香港特色的中西合璧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會以民族品牌的定位打開大灣區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