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雅藏珍】清朝瓷器集大成者

●清雍正粉彩開光人物大蓋罐(一對)
●清雍正粉彩開光人物大蓋罐(一對)

●清康熙五彩麻姑鶴鹿獻壽盤(一對)
●清康熙五彩麻姑鶴鹿獻壽盤(一對)

●清乾隆唐英題粉彩詩文秀景四方筆筒
●清乾隆唐英題粉彩詩文秀景四方筆筒

  踏入清代,經過數千年經驗的積累,陶瓷燒造水平可謂登峰造極,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集大成時期。除了景德鎮的官窯以外,全國各地的民窯都極為興盛。且由於年代不算非常久遠,清宮內博物館藏品級瓷器得以留存,而大量關於清代瓷器生產、流通及鑑賞方面的文獻在現代仍可被查閱,為研究清代瓷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自1644年順治帝清兵入關至1912年宣統皇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止,綿延268年的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共經歷了10位皇帝,分別為初期的順治(18年);早期的康熙、雍正(共74年);中期的乾隆、嘉慶(共85年);晚期的道光、咸豐、同治(共54年);以及末期的光緒、宣統(共37年)。

  經過明代末期的連年戰亂,景德鎮的窯廠亦受到了一定的損毀而停止燒造。根據《浮梁縣誌》、《景德鎮陶錄》等文獻記錄,御窯廠於順治年間已經恢復,但由於社會動盪、百廢待興、政局未穩,御窯廠無法全面重新大規模生產,產量較少。直至康熙帝逐步循明舊制將景德鎮的御窯廠恢復完善,且產品質量「更上一層樓」,所以目前市面上的清代瓷器普遍從康熙時期開始。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1662-1795),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康乾盛世」亦被後世認為中國陶瓷史上最後的一個黃金時代。三位皇帝對陶瓷的燒造極為重視,再加上幾位督陶官的創意和熱忱,推陳出新創燒了大量新品種,隨着西洋原料、技術及文化的傳入,使得整體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在此期間,無論是青花、五彩、琺琅彩、粉彩等技藝都得到顯著發展,配以清廷精工細作、不惜工本的藝術格調,形成了清瓷瑰麗華美的風格。●作者:香港中華文化藝術推廣基金主席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