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需要】住戶群趨多樣化 公屋設計要回應

港大建築學院客席副教授衞翠芷博士:「公屋間隔設計是由傢俬出發,因為是住人的,人是要生活的,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港大建築學院客席副教授衞翠芷博士:「公屋間隔設計是由傢俬出發,因為是住人的,人是要生活的,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現在的公營房屋設計雖經過多次演變,但仍有改善的空間,衛翠芷看到,不論是初出社會的年輕人、基層家庭、又或是老人家,都在「爭奪」同一批公屋。她以前曾經帶過一批建築系學生去參觀公屋,但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學生居然問她如何申請公屋,令她百感交集,一方面是感嘆香港的「上車之難」,另一方面是覺醒公營房屋要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在設計上需要有針對性。

  香港的公營房屋設計沿用多年,予人感覺就是外觀單一。香港營造師學會理事李國煥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這源於公營房屋採用預製佛沙(外牆)組件,牆身建築使用大鐵模設計,為減少施工上的影響,方便大量生產,因此設計上未有大的突破。

  預製組件令設計單一化

  同時公營房屋在建築材料使用上,只要符合規範要求,以價錢便宜、耐用及容易保養維修為主,以上種種因而令公營房屋的設計在「成本效益」的主導思想下,這二三十年變化不大,外觀上看更是一式一樣。

  可以借鏡私樓靈活設計

  李國煥建議公營房屋可以參考私樓一些設計,例如因應年輕住戶「無飯一族」增加,部分採用開放式廚房,增加空間感;亦可考慮增高樓底,讓住戶視乎需要裝置樓閣,安放寢室、儲物櫃等,增加單位的可用空間。另外,亦可以使用高強度的混凝土建造牆身,將牆身的厚度減薄,增加單位內空間。

  李國煥還建議,在佛沙預製組件上可以加設露台,給居民一個透氣的活動空間。鋁窗也改以半落地玻璃形式,增加採光度,令外觀作出改變。而每層佛沙之間的接駁口,改變不用舊靴腳形式設計,改變外牆太多混凝土的結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