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急民所急解民所困


  朱李月華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東莞社團總會主席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國慶期間,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和幾位副主任先後走訪慰問香港漁民、創業青年、社區居民、臨街商舖和「籠屋」住戶,傳遞中央對香港基層民生的關心關注,聽取意見建議,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宣布推動各項大改革,令人鼓舞。有了鴻圖大計,關鍵在於落實,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解民之所困,香港一定能開創更好的明天。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到房屋問題是重中之重,但眾所周知,香港公營房屋供不應求,輪候時間不斷延長。有關數據顯示,政府已偏離輪候公屋「三年上樓」的目標,到今年3月,一般家庭輪候時間已達5.8年,而政府數據顯示劏房由2014年約8.6萬間,增至2020年近11萬間,不少基層家庭被迫長期蝸居於劏房,生活捉襟見肘。試想,在經濟如此發達的香港,仍有數以萬計的市民生活在劏房、太空艙、「籠屋」等不適切居所,連最基礎的生存尊嚴都蕩然無存,又從何談起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

  此外,公屋資源緊張,也令年輕人難獲編配公屋單位,他們在計分制和配額制下,輪候時間往往以十年計,「上樓」機會渺茫,高昂的房價、十年不變的薪資水平,令他們置業「上車」更是遙不可及。

  香港⼟地供應不⾜不是房屋問題的核心難點,難點在於特區政府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難事速辦的決斷和魄力。倘若市民看到政府有雷厲風行的決心和立竿見影的落實,相信二十幾年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會得到化解。目前香港⼀個⼟地項⽬按部就班要花費十幾二十年才能⾛完相關流程,這樣的效率和速度實在是難以令人接受,也落後於香港的發展實際,特區政府應拿出解決房屋問題的決心與魄力,絕對不能再走一般的官僚程序,應與社會各界一同齊心協力聚焦發展,着力解決市民的關心事、煩心事。

  「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這一點都始終不渝、毫不動搖。」習主席的話語發人深省、振聾發聵。「香港同胞的煩心事,始終牽動着中央的心。」駱惠寧主任是次「落區聆聽 同心同行」活動中的講話如及時雨般溫暖了廣大市民的心。

  如何讓廣大香港市民安居樂業,實現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筆者認為,大刀闊斧解決本港房屋問題,就是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並落實決策部署到實際工作中的重要體現之一。以「十四五」規劃為總綱,香港可以抓住國家發展機遇,利用大灣區發展雙引擎的強大動力,合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令香港青年於「時代的風口」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