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敬:專業人士步入社區 有擔當者管治香港

● 香港社建中心會長、香港河源社團總會主席黃敬博士自第五界別出線,榮任選委。
● 香港社建中心會長、香港河源社團總會主席黃敬博士自第五界別出線,榮任選委。

● 黃敬當年在競選區議員期間,也着重地區工作,儘管辛苦,但是他認為這是必須之舉,因為唯有聆聽需要、看到問題,才能協助改善。
● 黃敬當年在競選區議員期間,也着重地區工作,儘管辛苦,但是他認為這是必須之舉,因為唯有聆聽需要、看到問題,才能協助改善。

● 黃敬走進社區服務街坊。
● 黃敬走進社區服務街坊。

● 香港社建中心的義工團隊經常服務社區「三無」大廈。
● 香港社建中心的義工團隊經常服務社區「三無」大廈。


  新的選舉制度下,選委會人數從 1200 人擴大到 1500 人,而分組則從四大界別擴增至五大界別,社會各階層利益都得到兼顧。其中,社區、建造及工程專業發展中心(下稱「社建」)會長黃敬博士自第五界別出線,榮任選委。而除社建外,由其所創立的香港管綫專業學會、國際管綫專業學會(下稱「管綫學會」),則總計有二十人出任選委。 文:張童

  選委落區體察民情

  黃敬認為,選委會的作用,除了選出特首及立法會議員,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深入社區。身為選委成員,必須要親力親為,走到市民當中,體察市民需要,方能解決市民疑難。他回憶,當年他在競選區議員期間,也是要做地區工作,而因為區內多是舊樓,故而每日都要上下一百層樓。儘管辛苦,但是他認為這是必須之舉,因為唯有聆聽需要、看到問題,才能協助改善。他建議,現當選的每一名選委都要親身落一個區,而由誰去往何處,則由總召集人負責協調。

  至於他所在的社建及管綫學會,則是更加鼓勵「專業人士走入社區」。這項工作已經走在了前面。早在2009 年,這些從事建造、工程、建築測量及創科等的建造業專業人士,就已經步入了社區。站在專業立場,他們更有能力急市民所急、釋市民所疑。而其中最令黃敬感到滿足的,就是長沙灣兼善里重建事宜。

  早在七八年前,黃敬就已經落區,蒐集資料、撰寫報告、推動重建。而就在採訪當日,兼善里重建工程終於由市區重建局正式公布。這當中的阻礙與艱難黃敬十分清楚,例如區內的許多大廈都是所謂的「三無」大廈,一無業主立案法團,二無任何形式的居民組織,三無物業管理公司,故而要做點什麼都異常艱難,但是黃敬一路堅持。例如他近期又建議政府要對「三無」大廈進行串連管理,如將十個大廈連在一起安排保險計劃。

  選賢任能能者居之

  正是因為親身經歷知曉做事不易,故而黃敬強調,選委會的職責,就是必須要擦亮眼睛、選賢任能,將真正有能力、敢做事、做實事的人送上管治崗位。黃敬認為,「不做不錯、少做少錯」的思維方式絕不可取,改革需要突破陳規、需要大刀闊斧,這些才是使香港改換氣象的必由之路。

  必要時刻,需要頂住壓力。例如在進行一些大工程之時,須作公眾諮詢。公眾諮詢要不要做?要。但是他反問,要做到什麼程度?是否就應當為了極少數人的利益而置絕大數人、置香港的長遠利益於不顧?他認為這樣未必是最合適的取捨方式。就如困擾香港多年的房屋頑疾,當年他亦在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上訴委員會任過職,當時他的感受即是,什麼都難以推進,因為任何一件小事,哪怕是雞毛蒜皮,都要反覆查核,以致許多事務進度始終停滯。

  而事實上,香港還有大量土地。他表示,全香港現在發展的土地不過一成上下,只要政府能夠放下包袱、打開思路、改善規劃,就還有大量土地可以釋出。例如他最近時常去到的錦上路周遭,附近就還有不少的平地有待使用。

  新的格局新的希望

  黃敬同時建議,要對公務員隊伍加以「監察」。不作為的人,決不能聽之、任之、令之,尸位素餐。因為正如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的諄諄告誡:「市場經濟,競爭激烈,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故而黃敬認為,為香港的長遠,必須要讓有能力、有抱負、有魄力的人掌握權力做事情,而「炒不到人」這種事,就不當發生。

  黃敬最後強調,中央完善香港選舉制度,是有的放矢,是針對香港所存在的嚴重問題而採取的必要必須之舉。因為回歸以來,香港選舉制度的最大漏洞,就是讓反中亂港分子和其背後的外部勢力,能夠通過選舉,堂而皇之地進入管治架構。新的選舉制度,讓反中亂港者出局,讓愛國愛港者當選,這無疑是重塑了香港的政治格局,也帶予了香港光明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