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助司機繞道暢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道路交通擠塞一直是不少大城市面對的難題,香港亦不例外,但科技發達下,塞車難題並非「死症」,陳恒鑌昨日引用內地杭州透過智慧交通系統管理,令擠塞情況大幅改善的實例指出,大數據配合實時道路監控,有效助駕駛者避開塞車路段,有關系統已引進到20多個內地城市,成功例子比比皆是,惟香港社會近年以無謂的私隱疑慮,作繭自縛,耽誤「智慧出行」措施推行,使經濟活動承受沉重的時間成本。

  陳恒鑌表示,內地多個城市推動使用智慧交通系統,利用大數據分析道路情況,實時監控以調度指揮,保障道路使用效率和安全。杭州便率先引入城市大腦系統,利用傳感器和人工智能收集車輛訊息,以實時分析協調交通燈號,成功減少市內交通堵塞問題,城市大腦系統現已在內地20多個城市中成功營運,可見大數據處理交通問題已成為大趨勢。

  香港特區政府曾制訂《香港智慧城市藍圖》,當中包括研究如何引用創新科技提升交通效率。然而,本港由於在大數據收集、以及相關應用在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上,尚未與社會達成一致共識,難以推進「智慧出行」相關措施實施。

  專家:感應器應用更廣

  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熊永達對香港文匯報表示,發展有關「智慧出行」系統並不困難,現時Google地圖便有「即時路況」功能,以不同顏色顯示道路的順暢或擠塞程度,Google也擁有這些駕車人士的出行大數據,特區政府可向其購買數據,以實時了解各區幹道的路況。

  另外,現時車輛裝有感應器便可使用隧道的電子收費系統,這些裝置亦可在各區的幹道和隧道等應用,這與電子道路收費的模式相若,只是並非作收費用途,而是收集各幹道車流的實時數據,調控交通燈以疏通交通。不過,他指由於收集車輛出行數據涉及私隱問題,特區政府或要立例才能規定所有車輛安裝感應器。他又指,特區政府亦可立法要求所有私營的停車場提供泊車情況的實時數據,讓政府可發放各區泊位情況,使車主毋須在路面四處尋找泊車位,然而也逃不過私隱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