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互通開新局】專家倡債券南向通分三步擴容 增做市商 拓展全球 放開限額

境外境內金融市場雙向開放進入新一頁
中國人民銀行及香港金管局日前宣布債券通的「南向通」細則,包括開通日期及相關額度等。中銀金融研究院策略規劃師席帥指出,「南向通」開通後,為內地投資者提供更豐富的投資選擇,有助提高資產配置的靈活度及資產回報率,而且降低整體組合的風險,強化了對風險的管理。展望未來,中銀認為,「債券南向通」未來會朝三方面發展:一是可逐步向更多投資者和做市商開放;二是可投資債券範圍由香港市場拓展至全球;另外,可逐步放開對年度和日限額的限制,助內地投資者的投資組合更多元化。●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
席帥指出,「南向通」開通是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重要舉措,是一項長期市場機構的建立,讓資金更趨向平衡、穩定地流動,是落實金融更高質量開放的題中之義。「南向通」將帶動人民幣更頻繁亮相國際市場,進一步深化人民幣投融資貨幣功能。同時,亦引導內地資金去配置境外人民幣債券,帶動點心債市場復甦,推動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規模擴大。
盼順應發展而擴容
席帥說,截至去年9月底止,境外機構持有內地債券規模達2.9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隨着未來市場不斷開放及發展,現有額度未必能滿足投資者需求,類似QFII及RQFII,未來進一步取消額度管理、允許資金自由流動,將成順應市場發展的趨勢。
他指出,在「南向通」出台的初始階段,在投資者和做市商都有資格限制,是穩妥起見的考慮;隨着「南向通」運作順暢,可以逐步加入更多的投資者和做市商,使得市場交易更加活躍,激發出更大的市場需求。
定位可看齊北向通
到第二階段,「南向通」的可投資債券範圍,將由香港市場拓展到全球,按照細則規定,「南向通」投資範圍為境外發行並在香港債券市場交易流通的所有券種,現階段限於現券交易。從起步來看,當前可投資範圍限於香港債券市場流通的所有券種,是比較穩妥的做法。隨着試點逐漸運作良好,席帥認為,可以像「北向通」一樣,發展成為跨境債券投資的主要渠道。不過他指香港目前債市的規模,恐怕不能完全滿足內地投資者全球配置資產的需要。
截至2020年底,內地債市的總託管量為104.32萬億元(約16.04萬億美元),而香港債市的存量規模僅3,088.5億美元,兩者相差懸殊。因此,債券通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可考慮拓展可投資債券範圍,目前全球債券主要集中託管在Euroclear和Clearstream,擴大範圍後,「南向通」將有更豐富的可投資債券標的,進一步鼓勵資金流出、改變持續流入的狀況,有助於實現跨境資金動態平衡。
發展料將不斷加速
回顧「北向通」自2017年開通以來的數據可發現,存量規模的發展是不斷加速的過程。在2017年6月底,境外機構持有內地債券的存量規模僅為8,425億元,到了2019年5月底,餘額便升至18,796億,實現1萬億元人民幣的增長,僅用時23個月。
到2020年9月,境外機構持有內地債券的額度已達到29,403億元,實現第二個1萬億的增長用時僅16個月。2021年前5個月,日均交易量為257億元,交易量達到2.494萬億元。從現階段來看,「南向通」規定了資金淨流出的年度總額度為5,000億人民幣,每日額度為200億人民幣,席帥認為是足夠的,但隨着市場不斷開放和發展,現有額度未必能滿足投資需求,相信未來「南向通」將進一步取消額度管理、允許資金自由流動,將成為順應市場發展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