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國行動計劃」首案 華人教授獲判無罪

●特朗普 資料圖片
●特朗普 資料圖片

  證據表明無試圖欺詐 團體不滿案件針對亞裔

  美國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華人教授胡安明去年被聯邦調查局(FBI)起訴,聲稱他在申請美國太空總署(NASA)一個研究項目的經費時隱瞞了與中國大學的關係,不過案件擾攘一年半後,聯邦法院前日裁定胡安明無罪。胡安明案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政府2018年發起的所謂「中國行動計劃」的一部分,旨在阻止商業機密和其他專利訊息向中國發生轉移,胡安明是因這一控罪而出庭受審的首名科學家,今次無罪裁定標誌着計劃首仗即敗。

  胡安明是一名納米技術科學家,加拿大籍華人。2020年2月,他因涉嫌在申請NASA研究項目時隱瞞與中國大學的關係遭到起訴,被指控犯有電訊欺詐罪和虛假陳述罪。在長達52頁無罪裁決書中,田納西州聯邦地區法院法官瓦蘭指出,美國院校對申請研究資金的規則並不清晰,且檢方提供的證據不能證明胡安明有意欺騙NASA。瓦蘭稱,檢方引用的一些證據,其中包括胡安明與田納西大學方面進行的通訊,表明胡安明實際上並沒有試圖隱瞞他在北京的職務。

  系統性種族偏見和歧視

  案件宣判後,「亞裔美國人促進正義協會」(AAJC)發表聲明,對判決結果表示支持,並指出「發生在胡安明及其家人身上的遭遇並非個別事件,而是美國政府針對亞裔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的系統性種族偏見和歧視的一部分」。美國司法部發言人則對裁決結果表示失望,但尊重法院決定。

  2018年11月,美國司法部啟動了一項所謂「中國行動計劃」,旨在打擊經濟間諜和商業機密盜竊行為,並重點關注「接受美國政府資助並在中國開展工作或進行交流的美國研究人員」。美國「亞太裔推進正義協會」(APAJustice)指出,胡安明是首位因該行動計劃遭起訴的亞裔科學家。美國政府宣稱打擊經濟間諜活動,卻針對亞裔科學家、研究人員和學者展開大規模的調查。

  然而計劃實施以來,多名遭到針對的學者,最終都只是被控涉及撥款項目或簽證表格的欺詐相關罪名,而非竊取商業機密。近幾個月來,多宗涉及「中國行動計劃」的案件未開審就已經失敗,其中今年7月檢方就撤銷了對5名被控隱瞞與中國軍方關係的訪問學者的起訴。多位美國亞裔聯邦議員早前發起聯署,要求司法部長加蘭德調查為何反覆出現錯誤針對亞裔個體的起訴案件。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