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站/將藝術化為代幣

  圖:美國藝術家Beeple以非同質化代幣方式交易的數碼圖像創作,以6930萬美元拍賣價成交。
  圖:美國藝術家Beeple以非同質化代幣方式交易的數碼圖像創作,以6930萬美元拍賣價成交。

  近年掀起一股炒賣加密貨幣的熱潮,一枚比特幣竟可升穿六萬美元大關。但原來同樣源自於區塊鏈技術的「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簡稱NFT)也不甘示弱,一幅由美國藝術家Beeple創作的數碼圖像,也以6930萬美元拍賣價成交。究竟NFT跟加密貨幣有何異同,當中又涉及什麼投資風險呢?

  資產可分為「同質化」與「非同質化」

  人類的資產大概可分為「同質化」與「非同質化」兩種形態。同質化資產的例子包括每一枚在市面上流通、擁有相同外在價值的貨幣。相反,非同質化資產則是獨一無二、無法以同類資產作等價交換。例子包括紀念品、藝術品甚至是虛擬物品。舉例來說,一張印有人氣偶像姜濤的海報,只是一件隨時可被取代的複製品。但當這張海報加上了姜濤的親筆簽名,對他的粉絲而言便立刻變成極具收藏價值的非同質化資產。

  區塊鏈將藝術變為NFT

  那麼非同質化資產又如何演變為NFT呢?這一切都源於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 technology)。區塊鏈是一本去中心化、毋須許可的數碼賬簿。區塊鏈由一群互不相識的用戶共同儲存資料及維護,不屬於任何人所有。由此非同質化資產的數碼藝術品具備獨特而不可分割的性質,可以藉着區塊鏈技術對其來源提供認證,杜絕剽竊及盜竊的情況,NFT便應運而生。然而,並非所有數碼藝術品都會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來源認證,畢竟這始終涉及金錢和時間成本。

  五花八門的NFT在平台拍賣

  當數碼藝術家將其作品鑄成一枚NFT後,收藏家便可在藝術圈內自由買賣該代幣,運作模式相當於二手市場。音樂人陳奐仁在今年四月成功將他的NFT單曲放上平台拍賣,到第五天的投標價竟升到六枚以太幣,相當於12000美元,這也使他成為全球首位發行NFT的華語音樂人。其他更有趣的NFT例子包括Twitter創辦人出售全球首條推文、職業網球手以NFT方式拍賣她右手手肘一處皮膚的擁有權,甚至有人把一整年的放屁聲錄製成52分鐘的MP3檔案,放上NFT拍賣平台。然而,跟其他虛擬資產一樣,NFT的價格也十分波動,而且涉及交易平台風險、流通性風險、數碼錢包風險、跨境風險及缺乏監管等。由於NFT一般以加密貨幣計價及交易,加密貨幣驚人的價格波幅也直接影響NFT的價值。

  站在投資的角度,NFT是一項不適合投資初哥的高風險產品。但無可否認,NFT的確將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藝術與科技拉在一起。教育局原來早着先機,將學校已推行的STEM教育加入藝術元素,現在已成為最炙手可熱的STE(A)M教育了。

  政賢力量、時事評論委員會主席 王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