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樽育環保習慣 收集運輸要保障



飲料商憂徵費不透明 有人倡引「按樽制」增回贈金額
「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公眾諮詢早前結束,對於政府擬以「還樽拎1毫」利誘市民回收膠樽的做法,不但市民反應兩極化,香港文匯報訪問各持份者,他們的態度褒貶不一。下游回收商普遍認為促進市民養成回收習慣,提高回收率是好事,但後續收集、運輸等服務一定要有保障,否則可能重演路邊「三色桶」維護不力的窘境。部分上游飲料廠商則認為徵費計法不夠透明。另有持份者指,1毫誘因過低,建議同時引入「按樽制」,提高回贈金額至5毫甚至1元以上。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陳恒鑌籲增回收便利點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恒鑌贊成責任制計劃,他認為香港市民有環保意識,只是回收途徑不夠多及便利,建議政府除放置入樽機外,亦要設立更多回收便利點,方便收集水樽以外的其他塑膠品。陳恒鑌指,在回收產業鏈中,生產者僅出錢並不足夠,應更積極投入循環再造環節,支援回收界。
中型回收商霍鏡超表示,設立入樽機對提高回收率一定有效果,但這些增長是否能有效惠及產業鏈下游,仍是未知之數。「根據諮詢文件,徵費分別用於回贈市民和支援回收網絡營辦商,下游可能會收多啲樽,但究竟多幾多好難預測,因為膠樽難以壓縮又輕身,一車膠樽都未必夠產線開工半日,產值亦不高。」
飲料廠商屈臣氏及維他奶均表示支持計劃。維他奶指,作為香港飲品商會成員,同意商會就有關計劃的立場及意見,惟希望能獲得更多計劃實施細節。屈臣氏則表示,若有關策劃及執行均能建基於公平、透明、有效和涉及香港整體利益的前提下,該公司會樂意支持。至於徵費額,屈臣氏認為是經過與業界長時間諮詢、磋商及討論而制定的方案,合情合理。
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認為,1毫的經濟誘因過低,以他多年來和前線回收人員的經驗,5毫是較合理的水平。「相比廢紙和金屬,塑膠回收成本是最高的,本身價值偏低,又無法踩扁,前線人員無動力去做。」
他建議在生產者責任制外,同時引進「消費者責任制」,以「按樽」方法提高回贈額,即飲料購買者和生產者均向政府支付5毫,還樽時購買者可贖回5毫,生產者的5毫則用於支持計劃運營。「按樽在香港其實有歷史嘅,細個的時候汽水、牛奶、啤酒都有按樽,現在膠樽都可依例咁做。」
環團:八成人撐1元回贈
環保團體建議提高回贈金額至1元。5個環保團體今年4月的調查發現僅四成受訪者支持「回贈一毫」方案,若將回贈額提高至1元,支持率高達81%,反映回贈或按樽金額愈大,支持度愈高,建議以1元回贈額作起跳。
邵家輝:入樽機應設於屋苑
自由黨立法會議員邵家輝表示,「環保有成本,最終落到錢上。該計劃雖然是向廠商徵費,不過政府管不到飲料漲價,我們需要反思為什麼環保成本總是要轉嫁給市民。」
邵家輝指,1毫或是5毫回贈對市民誘因不大,大部分人不會為數元做太多功夫。該計劃提到會將入樽機設在商場或大型店舖,邵家輝則認為,入樽機設於屋苑或樓宇附近效果更佳,「你自己會唔會拎住個樽行咁遠先?」他並指,若徵費額定為6.5毫,已超過很多飲料售價的10%,成本上升或提價都會造成產品競爭力下降,未有顧及廠商利益。
飲料廠商Telford(道地系列等)表示,單憑飲料製造商和進口商努力,並不足以有效解決膠樽回收問題,在整個飲料價值鏈中、在公平原則下,各持份者應共同承擔責任。政府諮詢文件未有就徵費計算準則及計算方式提供詳細資料和數據,無法估算徵費額水平是否合理,亦未能預計計劃實施後對本港飲品行業的經營成本和產品零售價所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