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教與學】普普通通地說普通話

  1949年,內地及港澳地區改稱中文官方語言為「普通話」,而台灣地區則繼續使用「國語」稱呼,在海外華人地區則稱為「華語」。

  兩岸發音不相同

  不過,由於歷史發展,兩岸的政治制度、語言環境、社會文化都有差異,再加上長期隔絕不相往還,雖然有着共同起源,但台灣地區逐漸形成了具有自己地域特色的語言,詞彙上表現出很明顯的「詞語差」,發音特點亦開始與內地不同,成為我們常說的「台灣腔」或者「台灣口音」。例如「垃lā圾jī」這個詞,台灣民眾會讀成「勒lè色sè」,可說跟標準普通話差了十萬八千里;又如劉歡的著名歌曲《我和你》,台灣同胞會讀成《我wǒ焊hān你nǐ》。差別比較大的還有「包bāo括kuò」,台灣人會讀成「包bāo括kuó」。

  普通話的調子抑揚頓挫,節奏感很強;台灣民眾說普通話音調平坦,每個字的速度音高都差不多,尾音拉長,而且幾乎沒有輕聲和兒化韻,如輕聲詞語:哥哥、弟弟等無輕聲,台灣人會讀成(葛格、底迪)。

  台灣腔無輕聲兒化音

  有一次,我們去台南出差,坐車時和出租車司機閒聊:

  司機︰「我在北京的時候,喝過一種味道很奇怪的豆汁。」

  我們︰「什麼味道的豆汁兒?」

  司機︰「誒,不是,是豆汁!」

  我們︰「對呀,不就是豆汁兒嘛!(強調兒化音)」

  司機︰「豆汁兒是?」

  如此重複幾次,我們終於妥協「好吧,好吧,是豆汁!」

  很多女孩喜歡用「台灣腔」的疊字方式跟男朋友撒嬌,網絡上就流傳一段很熱門的小視頻,一個女孩跟男朋友在麵館吃麵,女孩嗲道:「人家要吃牛肉麵麵啦,還要加辣辣的噢」,隔桌男客興起也跟老闆調侃道:「老闆,我也要加麵麵啦,不要辣辣的噢!」那女孩兒杏眼一瞪,起身指着那人說道:「你很奇怪㖿,學人家,討厭了啦!」男客也不甘示弱,回到:「你也討厭了啦,聽你說話人家雞皮疙瘩都掉了一地了㖿。」旁邊一位食客忍俊不禁,笑得噴麵而出……

  普通話並不普通,但還是普普通通地說比較好,大家切勿盲目追隨各地的腔調,說話尾音太長,情感過度豐富,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 侯迪老師(香港普通話研習社創辦於1976年,是香港地區首個專注推廣普通話的民間團體,並致力提供各類型的普通話課程。)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