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大學展新篇 春風化雨創新局

● 大學管理層與校董會成員一同慶賀立法會通過公大重新命名。
● 大學管理層與校董會成員一同慶賀立法會通過公大重新命名。

● 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教授(左)、校董會主席黃奕鑑(右)接受訪問時表示,學校改名將有助學生未來發展。
● 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教授(左)、校董會主席黃奕鑑(右)接受訪問時表示,學校改名將有助學生未來發展。

● 都大回應香港以及鄰近地區的發展需求,開辦具前瞻性的課程,於去年開辦物理治療課程。
● 都大回應香港以及鄰近地區的發展需求,開辦具前瞻性的課程,於去年開辦物理治療課程。

● 都大致力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
● 都大致力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

● 都大計劃加強通識教育,鼓勵學生學習運動、音樂、文史哲等主科目以外的知識。
● 都大計劃加強通識教育,鼓勵學生學習運動、音樂、文史哲等主科目以外的知識。

● 都大去年與肇慶市人民政府及肇慶學院簽署協議,計劃共同籌辦香港都會大學(肇慶)。
● 都大去年與肇慶市人民政府及肇慶學院簽署協議,計劃共同籌辦香港都會大學(肇慶)。

● 創意藝術是都大其中一個口碑載道的課程範疇。
● 創意藝術是都大其中一個口碑載道的課程範疇。

● 都大學生於不同領域的本地及國際賽事屢獲殊榮,近日勇奪滙豐 / 香港大學香港商業案例比賽冠軍。
● 都大學生於不同領域的本地及國際賽事屢獲殊榮,近日勇奪滙豐 / 香港大學香港商業案例比賽冠軍。

● 都大新校徽設計象徵大學與社會結連。
● 都大新校徽設計象徵大學與社會結連。

● 都大新校園賽馬會健康護理學院今年年初揭幕,為學生提供更舒適的學習環境。
● 都大新校園賽馬會健康護理學院今年年初揭幕,為學生提供更舒適的學習環境。


  校長林群聲 校董會主席黃奕鑑:清晰大學定位 力助學生發展

  香港公開大學(公大)於今天(9月1日)重新命名為「香港都會大學」(都大),校徽亦改頭換面。新校徽設計採用大學新名稱的英文縮寫(HKMU)其中兩個英文字母,「M」代表「我」,「U」代表「你」,寓意學生、大學與社會融為一體。該校經過三十年的發展,由一所只提供遙距課程的學院,發展成為全日制及兼讀制學士、研究生課程兼備的綜合性大學,除了提供優質的高等教育外,亦是一所管理完善的自負盈虧院校。校長林群聲教授、校董會主席黃奕鑑接受訪問時皆表示,作出改名決定為了配合大學發展,確立大學的形象,希望藉此契機提高學生及畢業生的認受性。

  確立綜合大學定位 成立新學院統籌遙距課程

  香港都會大學顧名思義,是要迎合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的定位,致力成為香港具代表性的大學。黃奕鑑主席解釋,「都會」當中的「會」字也有會師、匯集人才之意,希望大學作為香港高等教育的一分子,為國家、香港貢獻更多人才。過去該校學生於創意藝術、科技及商業比賽及活動中表現突出,在本港及國際賽事中屢獲殊榮,成績有目共睹。黃主席稱:「雖然本校近年全日制學生的數目已經超越遙距學科的學生,當中更有不少透過『大學聯合招生辦法』(簡稱『聯招』或JUPAS)入讀,但無論我們多努力,仍有些僱主因為『公開大學』的名字誤解我們是一間遙距大學,對畢業生找工作和日後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大學希望改名能確切展示今後定位,消除不必要的誤會,幫助學生發展。

  作為全港規模最大的自資大學,都大擁有充分的靈活性,能及時回應香港以及鄰近地區的發展需求,開辦具前瞻性的課程,其中護理學和創意藝術課程已辦得有聲有色,而大學去年亦因應社會未來預期的需求開辦物理治療學。林群聲校長表示,新名稱能更準確、合適地反映該校的現況、性質、優勢及將來的發展。都大的新校徽,同樣強調大學與社會的連繫。林校長形容其設計「直接、簡潔」,從連結的理念出發,用色上承傳了舊校徽的藍和綠,寓意初心不變:「由創校之初,我們已立足社會,回應社會需要,今後亦然。」在發展全日制課程的同時,都大亦不忘「有教無類」的辦學宗旨,繼續開放遙距課程給各界人士就讀,更為此成立新學院「公開進修學院」,專責統籌遙距課程。林校長稱:「『有教無類』的宗旨深受社會各界支持,意義重大。新學院將由新院長領導,在決策層面佔一席位,意味着遙距教育是都大學術架構重要一環。」

  成立教與學發展處 進一步提升教學質素

  林校長認為,改名更大的意義是激勵大學上下反思發展歷程,回顧與前瞻。他說:「最重要的是改名以後大學切實在哪些地方有所進步,使都大這名字能令畢業生引以為傲。」林校長剛於今年4月履新,其訂下的一大目標正是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從事高等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學經驗令他相信,學會聆聽、堅持真誠溝通是提高大學質素的精髓所在。他表示,無論在教學、研究或行政管理方面,都要直接與各持份者溝通,細心聆聽他們的需要;亦應與新近畢業生及校友保持聯繫,了解大學的支援能否充分協助他們裝備自己,開拓職涯機會,以確保大學時刻改進及完善。「好多年輕人發奮向上,用心讀書,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其所能為他們提供課程,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幫助他們完成人生理想。」

  師資是優質教育的根本。林校長表示,所有大學均會面對聘請人才的挑戰,「學者總有自己的理念,不是高人工就請得到。」都大正在想方設法吸引更多優秀學者和教學人員加入其中,其中一項新猷是成立「教與學發展處」,中央統籌提升教與學的措施。「例如我們聘請了不少行業經驗豐富的人才加入教學團隊,但他們的教學經驗或較淺,我們會加強教與學的支援,幫助教學人員更有效地傳授知識和技能。」他表示,都會大學將秉持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不斷提高師資,為廣大莘莘學子提供良好學術環境。

  加強通識教育 培養閱歷豐富的良好公民

  林校長訂立的另外兩個目標,是幫助學生建立理想事業,培養創業創新精神;以及成為良好公民。校董會主席黃奕鑑指出:「本校目標是不僅要豐富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讓他們找到入息不錯的工作,更要幫助他們豐富人生閱歷,滿足個人成長、未來就業各方面的需求。」每個時代都有優勝劣汰的激烈競爭,黃主席認為,無論是就讀文科、護理科或是其他科目,僅僅聚焦於自己的領域是不夠的,要學習一些主科目以外的實用知識,才能追上社會發展的腳步。「例如現代社會常用到的資訊科技、大數據以至比特幣等,其他學科的同學是否認識?」

  此外,運動、音樂、文史哲等領域的知識,有助擴闊視野,平衡工作和生活,使學生終身受用。都大現正整合通識科目,以增強學生個人競爭力,讓他們發揮個人潛能,達到自我成就。

  教書育人,德行優先。林校長說道:「學校不但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更是育人之所。幫助學生建立正面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是學校應有的責任。」近年來,社會動亂導致大學管理層與年輕人關係緊張,社會各界都關注大學課程是否會將國安教育列為必修。都大的通識教育亦會包含今天身處香港社會所需要認識的法律,包括國安法,讓學生掌握自身與社會、國家的關係,成為奉公守法的公民。

  融入灣區發展 促進優勢互補

  都大一直以來秉持創新與變通的精神,不單以學生為依歸,更以推動社會發展為己任。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如火如荼,其高等人才的需求不斷上升,都大與肇慶市人民政府及肇慶學院簽訂協議,共同籌辦香港都會大學(肇慶),正待國家教育部審批。計劃中,新校定位為一所應用型的教學研究綜合大學,秉承都大的辦學理念,引入優質課程體制、管理制度、教學科研經驗和質素保證機制,主要專業課程採用英語教學,以加強學生的國際視野,初期將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需求,開展本科教育,並在條件成熟時招收研究生。

  林校長表示,都大在肇慶辦學,在進一步發揮其自身優勢的同時可促進優勢互補,例如與當地企業合作進行研究。「香港缺乏工業支持,研究項目較難投產,與內地企業合作正好補此不足。再者,企業資金充裕,並能緊貼當地巿場需要。」對學生而言,肇慶校園選址肇慶市新區,佔地約2500畝,其中建設用地約500畝,環境舒適優美,林校長期望新校落成後,香港的都大學生有機會前赴交流半年至一年,一方面享受校園生活,一方面加深對內地營商環境和就業前景的認識,從而為未來事業發展作出抉擇。

  冀盡力成為優良現代化大學

  一所大學要作出改名的決定,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決心。在新校名塵埃落定後才上任的林校長從此事感受到同事團隊的務實。「從萌生改名的想法到落地實行,我們徵詢了教職員、學生、校友及不同持份者的意見,最終在本着推動大學和學生得到更好發展的共識下,成功改名,衷心感謝大家的付出。」訪問最後,林校長重申,縱然名字和定位改變,都大依然是全港唯一一所有提供遙距教育的大學,讓成年人從沒有學歷一步一步取得學士、碩士,以至博士學位,實在難能可貴,寄語師生盡力使其成為更優良的現代化大學,為社會作出貢獻。

  重新命名時序

  2019年年初:開始探討修改大學名稱的可能性。

  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就檢討大學名稱諮詢教職員、學生、校友及主要持份者的意見。

  2020年7月:成立「大學重新命名評選委員會」。

  2020年8月至9月:邀請所有大學成員及公眾人士為大學新名稱提出建議。

  2020年12月10日:校董會通過「香港都會大學」(都大)為新校名。

  2021年6月28日:公布都大校徽設計。

  2021年7月14日:立法會通過《2021年香港公開大學(修訂)條例草案》(條例草案),公大獲批准改名為都大。

  2021年9月1日:正式重新命名為香港都會大學。

  都大概覽

  3個校園+2個教學中心

  7所學院(包括最新成立的公開進修學院)

  7所研究所 / 中心

  約10000名全日制學生vs約9000名兼讀制學生(全日制本科生人數全港大學中排名第六)

  50個聯招課程(包括政府「指定專業 / 界別課程資助計劃」學位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