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音樂界 樂盲亦「入坑」



留美鋼琴家周雨思--拍片有料也有趣 個人頻道成長快
「為什麼中國人玩不好爵士樂?」「理查德·克萊德曼(港稱理查·克萊德曼)能算鋼琴家嗎?」「為什麼日本歌曲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這些讓樂迷也困惑的問題,畢業於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港稱美國柏克萊音樂學院)的周雨思總能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解。憑借「不用會樂器,無需考樂理」就能懂的音樂科普視頻,她短短一年多就在不同視頻網站平台上各吸引了數十萬粉絲,甚至吸引了一些原來對音樂沒有興趣的粉絲「入坑」,且持續追蹤觀看。●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
5歲半開始學鋼琴,六年級完成全部業餘考級,本科赴美國波士頓大學修習鋼琴表演和經濟學雙專業,研究生赴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繼續深造鋼琴。周雨思成為伯克利校史上第一個在畢業音樂會進行獨奏表演的畢業生。之後,她放棄了留校任教的機會回到國內,創辦了一家文化公司。
採簡單語言 孩子都能懂
周雨思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家發現,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聆聽、感受、享受和表達音樂,每個人都有能力欣賞和理解不同風格的音樂。
2020年7月,周雨思在「B站」發布了第一條作品--「哪首歌才能代表周杰倫的最高水平?」獲得關注,此後又陸續發布了「歐陽娜娜的大提琴水平到底如何?」「為什麼探戈又叫『妻離子散舞』?」等音樂科普視頻,關注度一路上升,其專業又「接地氣」的風格受到廣泛關注。
動輒十幾二十分鐘的科普視頻,周雨思的視頻為何短短一年多就在不同平台都能吸引數十萬粉絲?周雨思說,她做視頻最大的考量是站在用戶的視角上,做出有趣、有料,「乾貨」滿滿不含吹噓成分的作品。
儘管已經具備深厚的專業積澱,但周雨思的每一條視頻都不是閉門造車。她的標準就是要用連孩子都能理解的簡單語言,從頭到尾解釋清楚複雜的概念,然後去簡化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和聯繫。
「我經常會陷入『知識盲區』,自己講得很嗨,但別人聽不懂。所以我每天都在學習,跟大眾、跟用戶、跟每一個人學習,看到他們的留言我會反思自己。」周雨思說,她的團隊裏除了她之外,其他人都不是音樂專業的,但每個人都很有專業精神。
「他們是我最好的鏡子,幫助我判斷我的內容是不是真的建立在用戶視角之上,幫助我找到大眾更易於接受的表達方式。」
為音樂回國 無悔棄教職
除了團隊內部的把控之外,周雨思還開設了多個粉絲群,並定期跟粉絲進行一對一交流,這使其在製作內容時始終圍繞大家普遍的疑問和困惑。在她看來,音樂科普絕不僅僅是關於名詞解釋和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幫助更多人打開欣賞音樂的世界,要讓觀眾看完視頻之後覺得乾貨滿滿、有獲得感。
很多人對周雨思放棄世界頂尖音樂學府任教的機會覺得可惜,但她卻不以為意。「如果我留在伯克利任教,繼續走非常專業的道路,我自己的事業發展會特別好,但如果你真的熱愛一件事情,是想讓它變得更好,而不是單純地讓自己變好。雖然沒有留在伯克利做老師,但我現在被粉絲們親切地稱為『周老師』,這也算殊途同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