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美食博覽禁試食恐仍難防疫

●今年美食博覽的主辦方實施一系列衞生防疫措施。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今年美食博覽的主辦方實施一系列衞生防疫措施。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張先生(右)所屬公司售賣自製手工啤酒,他盼望今年利潤可較前年上升一倍。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張先生(右)所屬公司售賣自製手工啤酒,他盼望今年利潤可較前年上升一倍。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售賣黑毛豬火腿片及果乾的參展商總經理侯小姐期望可於三天內售罄60萬元貨。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售賣黑毛豬火腿片及果乾的參展商總經理侯小姐期望可於三天內售罄60萬元貨。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譚輝明估計,今年營業額可較前年參展時增加5%至10%。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譚輝明估計,今年營業額可較前年參展時增加5%至10%。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專家:難確保人人自律 若現社區個案倡叫停展覽

  去年受疫情影響而取消的美食博覽,由今日起一連5天於灣仔會展舉行。鑑於早前有感染變種病毒的確診者於潛伏期到訪過書展,美食博覽的主辦方也不敢鬆懈,實施一系列衞生防疫措施,包括入場人數限制在場地可容納人數上限的一半;所有進場者必須佩戴口罩;展場範圍不准飲食及嚴禁試食等。有專家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直言,主辦方難以確保所有入場者自律遵守防疫規定,加上場館內外都有一定人流,有關措施的防禦力度有限,又指倘展覽期間本港出現社區個案,應強制場館內的員工至少3天檢測一次,甚至因應情況考慮叫停展覽。●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俊威、費小燁

  根據大會規定,美食博覽所有入場者必須佩戴口罩外,同時須透過「安心出行」應用程式或填寫表格記錄聯絡資料及入場資料。各工作人員及參展商必須出示病毒檢測陰性結果證明,或完成兩劑新冠疫苗接種的記錄方可進場工作。

  展覽會場不設實體門票銷售,入口亦不設以現金購票的售票處,改為在主要入口設收費站讓參觀者以八達通即時付費入場。

  大會同時推出「上午進場票」及「晚間進場票」優惠,以疏導人流。為響應疫苗接種,大會向已接種一劑或兩劑疫苗市民,送出3萬個免費入場名額,適用於平日上午進場(8月12日、13日、16日中午12時前),入場者需展示疫苗接種記錄。

  展商料60萬貨三天售罄

  因應疫情關係,今屆美食博覽破天荒嚴禁在會場內飲食。售賣黑毛豬火腿片及果乾的參展商Bien Jamon Spanish Food Company總經理侯小姐昨日表示,他們早前參加香港書展「食世界」展覽,同樣需配合防疫措施不設試食,但營業額比預期佳,預留的20萬元貨品於兩三天後已售罄,故今次入貨60萬元,期望可在三天內全部售完。

  不過,有參展超過20年的商戶認為,大會禁止市民試食對整體活動的氣氛一定有影響,故預計生意額會較以往少30%,有可能需打開產品的包裝,以香味吸引顧客。

  專家:應研「預約入場」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主辦方難以確保所有入場者自律遵守防疫規定,包括一直要佩戴口罩和頻密地使用酒精搓手液等,且會場內外人流聚集,必須做好控制人流措施。

  他建議未來應研究預約入場的安排,以控制場內外輪候排隊的人流,「即使已限制場內的人數,但始終有些攤位、出入口會過度集中人流,即使戴口罩也可能會有很高傳播風險,所以一定要控制好,不能讓太多人擠在一起。」

  梁子超並表示,如果展覽期間出現社區個案,應強制場館內的員工至少3天檢測一次,「就算只是很少個案,都值得加強檢測以防萬一,將風險盡量減低;如發現有活躍傳播鏈,則可能別無選擇地叫停展覽。」

  他強調,本港的輸入個案數目由早前的一周7宗升至最近的逾20宗,輸入風險不斷增加,過去更曾有患者完成檢疫期後確診,故特區政府必須確保外防輸入措施較嚴謹,才有足夠的安全條件全面恢復本地的消費活動,又勸喻剛抵港者即使完成檢疫期,都不應急於參與大型活動。

  美食博覽

  時間

  8月12日至15日: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

  8月16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除「尊貴美食區」於15日閉幕外,其餘展區的展期直至16日)

  地點:灣仔會展

  票價

  ●美食博覽「公眾館」、香港國際美酒展(特別展)、香港國際茶展、家電‧家品‧博覽及美與健生活博覽門票:港幣25元

  ●以上5個展覽連美食博覽「尊貴美食區」套票:港幣40元

  ●部分時間「上午進場票」或「晚間進場票」:港幣10元

  ●3歲或以下小童及65歲或以上長者:免費

  ●傷健人士:港幣10元(可追加票價港幣10元參觀同日「尊貴美食區」)

  亮點

  鴻星:1元出售價值198元「海味盛薈」(首日限量30盒)

  榴冠王:1元1個貓山王榴槤冰皮月餅(每日限量100份)

  壽桃牌:50元出售茶樹菇雞肉麵盒套裝共3盒,再送3盒麵食

  Great(HK):半價出售原價788元意大利松露福袋(限量300套)

  資料來源:香港貿易發展局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