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遺忘傳統手工藝之三】手藝師傅與學徒合力創作 延續工藝背後的溫度和熱情

●《回歸的祝願》。飄雅活藝供圖
●《回歸的祝願》。飄雅活藝供圖

●Fanson雕塑作品《角落》。飄雅活藝供圖
●Fanson雕塑作品《角落》。飄雅活藝供圖

●展覽《點藝成金》現場。
●展覽《點藝成金》現場。

●《旺財的守護》。飄雅活藝供圖
●《旺財的守護》。飄雅活藝供圖

●當代工藝師、藝術家林繁盛(Fanson)。飄雅活藝供圖
●當代工藝師、藝術家林繁盛(Fanson)。飄雅活藝供圖

●Fanson的師父、傳統工藝師廖榮想。
●Fanson的師父、傳統工藝師廖榮想。

  在既講求迎合科技的速度,同時又着重放慢腳步的年代,就像菲林相機雙重曝光的功能一樣,出現了重影、兩個主題交疊微妙的視覺效果。要是將身處的這個時代幻化成一張照片,或許能捕捉到因為時代更迭而產生新舊交替的「瞬間」。擁有百多年歷史的香港,似從老化到活化之間的瓶頸中漸漸找到出口,無論參與者或者是感興趣的人,應該怎樣為逐漸被遺忘或者淘汰的日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何為這些產物製造更豐富的未來?漁網編織、金屬工藝、廣彩工藝、紮作、剪紙、吹糖、麵塑、蒸籠製作等都因為工藝師退休和轉行,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危機,大眾要珍惜和重視一些平凡人中的奇才。

  近年將傳統手藝傳承並非新鮮的議題。熟悉傳統手藝的師傅給徒弟或者感興趣的人傳授技藝,其技術與知識散落於不同的角落。傳統手藝附帶的,除了是過去的一種謀生技能,給年輕的「追隨者」又留下了什麼?香港就有不同的展覽,通過展出師傅和學徒合力完成的作品,不單單訴說傳統手藝的生平故事,同時也展示了師徒在彼此分享的時光中產生的化學作用,其中最值得珍惜的,是其精神和靈魂價值的傳遞。●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苡楠

  日前於飄雅活藝舉辦的展覽《點藝成金》雖然已經結束,但是留給大眾的不僅是對一件件展品的回憶,更是傳統手藝無論是給觀賞者還是師傅、學徒在心中留下的烙印。其中當代工藝師、藝術家林繁盛(Fanson)就與傳統工藝師廖榮想攜手為展覽帶來幾件鑄銅手工藝品,包括《回歸的祝願》、《希望的角落》、《旺財的守護》等充滿能量的作品。Fanson經常強調,即使廖師傅在行內已經60年,一手一腳開拓了屬於自己的市場,卻仍然是非常謙遜又有能耐的人。僅僅幾句對話,記者感覺到Fanson對廖師傅的情感不僅僅建立於鑄銅作品,還有對他的超越師徒關係的敬佩。

  從師父生活中取材創作

  Fanson本身是一位本地雕塑家,也是廖師傅的徒弟。Fanson告訴記者,為了回應他和廖師傅的關係,他特意和師傅創作了《旺財的守護》和《回歸的祝願》來描述兩人之間的聯繫。《旺財的守護》是一款狗的門環,Fanson憶述,廖師傅的工場外總是有狗的出現,每當去找他的時候,狗就會開始叫、變得很活潑,給Fanson留下深刻印象。「狗逐漸成了廖師傅在相對孤獨的環境中的一種陪伴。」簡單如廖師傅和狗之間無形的互動,讓Fanson很感動,因為廖師傅一直都在工場默默鑽研,拓展自己鑄造工藝的業務,這樣的生活看起來單調而乏味。廖師傅和狗的互動,卻展示了他人性化的一面。因此,Fanson特地到流浪狗場拍攝不同狗的照片,再讓廖師傅去挑選近似回憶中的忠誠夥伴,然後將牠的模樣,雕成一個門環。

  而《回歸的祝願》則是Fanson觀察到廖師傅身上經常繫上的鑰匙鏈,上面寫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師傅從1997年香港回歸那年創作,並用到今天,所以鑰匙鏈表面已經有磨損的痕跡。Fanson作為廖師傅的徒弟,很希望重新塑造物件的形態,將廖師傅鑰匙鏈上的祝福用新的方法演繹。於是他就用了3D打印的技術,將祝福的語句保留,從鑰匙鏈變成一個微微凹進去的兜,賦予功能之餘,也不失原來送上的祝願。「老人家有時候會有自己的『金句』和寄語。」Fanson提到廖師傅很多時候都是毫無動機去創作,亦喜歡無形中送上祝福。「我在廖師傅身上親眼看見他怎樣延續鑄銅工藝和散發工藝的能量。」Fanson於是就將他有溫度的點滴,轉化成一件糅合傳統工藝和當代元素的作品給觀眾呈現,以此勾勒出他對廖師傅的情感。

  傳統手藝師傅也是藝術家

  「我們作為藝術工作者和工藝師的關係,除了學習技術,也應該多觀察他們的生活。」Fanson覺得,無論是從事藝術創作還是手工藝,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磨練,因為有些過程是無法取巧的。所以,在Fanson和廖師傅的相處、在廖師傅和狗的互動中,這份內心的感動都推動他去創作。「這些溫度和熱情,足以構成一個作品去訴說工藝師背後的故事。」Fanson自覺有責任令大眾了解工藝師,因為大部分時間,前來欣賞的人都將焦點投放於工藝品,但Fanson更希望觀賞者關注到工藝背後其實是一個人。「工藝師到底是什麼性情的人呢?什麼性格的人呢?」在Fanson心目中,廖師傅是一個非常慷慨且善良的人,他將廖師傅的故事變成作品裏面的元素和角色引入,讓作品能夠給觀眾呈獻工藝師的另一個面向。

  從「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主持人視角去看工藝師的劉志鵬提到,非遺或者其他傳統手藝大多經過長年累月的千錘百煉,師傅日以繼夜不停在做,耗費很多時間去完成一樣東西,他們善於使用大自然的材料,將自然界的物料帶回來,經過處理後再將其用於生活上。「這個智慧很重要。」然而,劉志鵬認為,卻很少人會真正去追索有關工藝師的故事,因為工藝師大多都是社會上的「nobody」,我們很少會用藝術家的眼光去看他們的成品。「其實很多非遺或者傳統手藝師傅都是藝術家,只是我們都傾向於將他們的身份平民化、一般化了。」因此,劉志鵬鼓勵學員對傳統手工懷敬畏之心固然是好,但也應該多投放心思於學習師傅的精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