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今談 】天之棄才 難以施教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論語·泰伯》)
有三類人氣質偏蔽至極,俱為詐偽之表現。此等人品性奇劣,孔子認為難以施教。萬有不齊,此等極詐之人,即是天之棄才,須慎而防之,否則後果堪虞。
第一等詐偽品性是「狂而不直」。「狂」本來是一種品德,孔子也非常欣賞,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因此,「狂」與「狷」雖各走一偏,然皆反映擇善固執的德性;狷者有所不為,狂者則一往直前,義無反顧。不過,如有人之表現類於「狂者」,出發點卻非「擇善固執」,則必有極不光彩的動機,總之不離損人利己或損人又不利己者是。例如某些政客,為了某些原則而裝作大義凜然,強行出頭以爭取某某權益者皆屬之。他們走上街頭,或於議會中折衝樽俎,說為了港人福祉,而盡死力阻止某某政策的落實,謂之「拉布」,此等人之動機若何,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另一等詐偽品性為「侗而不愿」。「侗」指童稚,「愿」之意為「善」。童稚無知,喜怒哀樂愛惡懼皆形於色,此謂率真。如若有人表現一派天真,而其內心卻極之不善,則此等人當屬挑撥離間之能手,如演藝界常有人說話情真意切,卻經常在無意之間中傷他人;政圈中人亦然,批評時政情真意切且愛惡隨之,七情上面,然其動機卻是自利而傷人。
又有一等詐偽品性為「悾悾而不信」。「悾悾」是誠懇的樣子,「信」是言行一致,於己為誠(不欺),於人為信(承諾)。一個人言行平實,形態憨厚,當為可信之人,然若有人表現忠厚,卻言而無信,行非所言,則謂之「悾悾而不信」。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非常不幸,這種品性又常見於政客之流。在攝錄機前政客一副鞠躬盡瘁的樣子,攝錄機外則是截然相反另一回事。政客在議會中不惜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此無他,利益現前故也。
此三種品性政客業已具備,一個社會若由這類天之棄才作主導,便可悲至極。
●鄧立光(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主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