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清思】字詞搭配應講究 優化深化莫濫用

不少人說現今香港學生寫作時,用語貧乏,加上句式受英語影響,往往繁瑣生硬、以拙代巧,甚或詞不達意。事實上,我們日常溝通不僅出現歐化問題,而且越趨只慣用某一兩個意義較籠統的詞語,鮮有斟酌字詞的確切意義與搭配。
我們不難發現,濫用「性」、「度」、「化」的情況:「這本小說值得一讀」說成「這本小說的可讀性很高」;「這單位的間隔很實用」寫成「這單位的實用性很高」;「他是著名鋼琴家」,偏偏說「他是知名度很高的鋼琴家」;「香港是國際城市」硬說成「香港是國際化城市」。以上例子化簡為繁,余光中先生認為是名詞成災,產生許多「偽術語」(詳見《中文的常態與變態》)。濫用「性」字,更可能造成歧義,令人誤會,如「全港教育研討會」豈同於「全港性教育研討會」呢?「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國際盛事」,又何用畫蛇添足形容為「國際性盛事」呢?
上述情況還衍生另一問題:以上句子的形容詞,很多時候不是「高」便是「低」。久而久之,大家忘卻可以寫成:「這本小說令人愛不釋手」、「他是蜚聲國際的鋼琴家」。
近日社會尤其常見「優化」、「深化」等詞。觀乎政府部門以至私人機構也樂於使用二詞,往往寫成:「優化商場設施」、「優化環境的措施」、「優化學校管理計劃」、「優化系統設計」、「優化公司的營運效益」、「深化研究」、「深化兩地合作」、「深化兩國文化交流」,而不用「改善商場設施」、「改善環境的措施」、「改善學校管理計劃」、「改良系統設計」、「提高公司的營運效益」、「深入研究」、「加強兩地合作」、「促進或加強兩國文化交流」等。
大家似乎視「優化」、「深化」為「百搭」動詞或句子成分,幾乎棄用「改善」、「改良」、「完善」、「促進」、「加強」等詞。筆者不認為我們需完全排斥「化」字,因語言語文隨時代演變,許多專門術語、概念自翻譯而來,如「現代化」、「工業化」、「全球化」等,實難以避免。若我們與人溝通時,希望能更明確地表情達意,更清晰地說明所思所想,宜斟酌字詞的確切意義與搭配,斷不能只偏重意義較籠統的詞語。
學生直接、間接受日常用語潛移默化,我們應該共同努力為下一代締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陳潔珊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