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遵父教誨 深耕基層20年

●2014年,李宏塔(左一)看望困難群眾。受訪者供圖
●2014年,李宏塔(左一)看望困難群眾。受訪者供圖

  如今,李宏塔也已年屆古稀,可這位「紅色後代」的故事卻依舊為人們津津樂道:他踏着先輩的腳印往前走,傳承「紅色家風」,數十年堅守初心、本色做人,為政勤、為官廉、為民實。曾有記者問他:「你父親給你們留下了多少遺產?」李宏塔回答說:「我們不需要什麼遺產,李大釗的子孫有精神遺產就足夠了。」

  曾多次將分房機會讓給他人

  1987年,李宏塔調到安徽省民政廳擔任副廳長,曾先後4次主持分房工作,分房近200套,卻從未給自己要過一套房子,在擔任廳局級幹部期間,一直住在一套60平方米的舊房裏。1987年至1992年間的3次分房他都有機會,但他每次都讓給了其他人。直到1998年最後一次分房,那時李宏塔已擔任廳長,想到許多年輕科長住房條件較差需要改善,他放棄了最後的分房機會。

  一個廳級幹部住的宿舍不到60平米,沒有裝修,也沒有好傢具,更沒有現代化的電氣設備。8平方米過道既是客廳又是餐廳,放一張老式的大方桌,連走路都得側着身。後來,省裏按規定主動給李宏塔補了一個20平方米的小套間,他的兒子才有了一個自己的空間。「我認為一個人是否富有,更多地在於精神層面,物質方面並不太重要。」李宏塔說。

  下鄉傾聽民意發掘民生問題

  李宏塔回憶道,自己在民政部門工作時,父親已經調至北京。「每次赴京開會,空暇時間回家看父親,父親總跟我說,對工作要高度熱情,不要總往家裏走,來開會肯定是布置工作的,要做好工作必須先把會開好,空閒時間也要認真學習會議精神,回去抓緊落實,開會都不認真回去還抓啥工作?」

  每次去北京,父子倆很少聊家常。但父親每次都問他最近有沒有去基層,困難群眾生活怎麼樣。正是父親對自己的諄諄教誨,讓李宏塔在基層沉下心來,一幹就是20年。那時,李宏塔每年至少有一半時間都蹲在基層。每次下鄉他都不打招呼,走進村、敲開門,直接和群眾坐在一起。村裏的寄宿學校、城郊的養老院、城裏的老舊小區,都是他常去的地方。因為調研深入,他先後在全國兩會上圍繞「完善精準扶貧的制度化保障」「應對人口老齡化」「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等主題提交了多份提案。

  退休後,李宏塔選擇加入中華慈善總會,依舊為改善困難群眾生活四處奔走,他說:「慈善能直接為最困難的群眾服務,這是我晚年的一件幸事。」